业界常说,判断经济形势好不好,首先要分析研判经济的基本面是好是坏。具体到某一个产业亦是如此。产业发展的趋势、前景,同样需从基本面上去把握。
当前,对于冶金行业来说,从基本面上分析,无疑有着比较大的去产能压力。那么,为什么在不到一年里,福建省能够和中铝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促成项目落子,又迅速启动、开工?
若研究基本面和个体性的差异,便不难理解个中缘由——这几个项目均属于冶金新材料领域,是新的高端产能对原有低端产能的替代。
抓住这些项目,就是找到产业基本面中的兴奋点。
首先是可预见的产品市场前景。铝精深加工基地主要建设高端电子和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智慧工厂、汽车轻量化用铝合金板带材生产线项目等,尤其是汽车轻量化方面的高端铝产品,契合了新能源汽车对车身轻量化提出的要求;铜冶炼项目产出的不仅是铜,还有多种类型的稀贵稀散金属,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材料;铜板带箔项目生产的高精度产品,则能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高铁、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
其次是技术、工艺的领先。铜冶炼项目采用目前世界先进的“双闪”工艺,节能、环保,符合铜冶炼技术的方向,并将打造成为沿海铜冶炼的“样板”;铜板带箔项目的生产设备,基本上由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进口,集成当今铜加工行业最先进的设备系统,可压出世界最薄的铜箔。
再次是项目布局与国家战略的呼应。中铝公司有关负责人多次提到,这几个项目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战略下的产业布局。比如铜冶炼项目,就是中铝“走出去”投资秘鲁铜精矿,与海丝核心区福建的产业对接;铝精深加工基地,将以“中国制造2025”为标杆,推行生产制造的智能化。
由此,福建冶金新材料产业将迎来加快全产业链发展、做强做优产业集群的良机。
基本面是“势”,却非普遍真理、绝对正确,更不能一刀切、一棍子打死。跟随大势所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坚决去产能,当然是必需之举。但若是将改革发展的眼光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结果就只能是既没有了落后的、低端的动能,又缺失先进的、高端的动能的接续,进而可能让增长陷入徘徊不前的局面。
去产能,是推动新兴产能替代传统产能、优质产能替代低效产能。面对亟须去产能的行业,学会分析、判断基本面中的个体独特性,找出提高供给效率的兴奋点,就能踩准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步点,掐准新旧动能转换接力的突破口。这里的兴奋点,可以是新项目的重新布局,亦可以是既有项目的再改造、再升级。
这,不仅考验选项目、引项目的眼光,还考验服务企业、服务项目的智慧。(谢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