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省社科界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09
省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年会(分会)暨哲学学会2011年年会近日在长汀召开,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他们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进行研讨,并在如下三个方面取得了成果。

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问题。福建省委党校教授郑镇指出,在当代中国,超越“正义”是不可能的,必须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今天中国社会不公正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要从社会环境和人的主体素质入手。一方面,要深化改革,从制度上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特别要打破垄断,消灭权力寻租。另一方面,要提高人的主体素质,使人们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要认识到社会公正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福州大学陶火生博士指出,马克思关于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论断,预设了人与自然的原初统一。由于异化劳动和资本的核心宰制,人与自然发生了现代分离。只有通过革命的实践,才能缝合人与自然的分离,实现“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关于“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问题。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善钧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出现了由经济向文化转移的趋势,加强文化建设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最核心的东西是价值观问题。在当代中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可以看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要自觉应对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问题,二要增强文化自信,三要增强文化自觉。厦门大学教授周建漳指出,科学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科学是理性精神的结晶,技术则是人们长期经验的积累。要引导人们对自然奥秘进行求索,从而促进科学理性的发展。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王岗峰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阐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但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关于“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问题。福建省委党校李永杰博士指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明确三个边界。一是公共权力的边界,要明确规定任何人、任何团体都不能干预私人领域。二是公民权利的边界,公民不违法是其最后的边界。三是资本的边界,资本不能进入精神和道德生活空间。厦门大学张艳涛博士作了“结构性问题的破解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发言,指出当代中国很多问题是结构性问题,中国现阶段正处于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的现代化途中,解决中国问题首先要明确中国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同时,在社会管理方法上要有所创新:一是中国问题的解决要推进社会结构改革;二是加强公民社会建设;三是政府要成为公共服务的政府。 (郑 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