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份《标准》里,福建省乡村游首次有了明确的定位:“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
这说明,福建省乡村游正从起步阶段的粗放经营、“大题小做”、千人一面,转向深加工型的精雕细琢、“小题大做”、百花齐放特别是凸显乡村韵味和文化特色方向发展。
小资源大视野
福建省乡村游发展,经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农家乐”式的初级阶段:单一的农舍、一只土鸡、几盘青菜、周围是脏乱差的小村庄。不要说深度体验乡村文化、回归自然,连简单的“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都无法做到。但是近两年,传统的“农家乐”开始逐渐升级,乡村旅游也出现景区依托型、城市近郊型、观光农业型、民俗风情型、旅游地产型等新形态。
形态虽然丰富了,乡村游却应“万变不离其宗”,认清当地核心资源始终是发展乡村游的基础。
《标准》通过对乡村游接待单位十个方面的评价来做引导。具体包括:总体环境、基础设施、住宿设施、餐饮设施、特色活动、旅游购物、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旅游安全、社会贡献。
由此可以看出,这是要让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在找准当地核心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深度挖掘。深度的体现,用星级标准来规范。一共五级,星级越高,乡村游接待单位的档次越高。
小景点大文化
乡村游并非只有一个“土”字。八闽大地各具文化特色,如何充分展现本土文化内涵、避免乡村游过度开发,是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
福建全省乡村游示范点创建点上杭县五龙村,在2008年底开始营运时只有5家示范户,政府派专人外出考察后,明确了紧扣文化、亲情、休闲三大主题,大力挖掘红色文化、客家民俗文化、知青文化、乡村生态休闲文化四种文化内涵,并以此作为当地发展乡村游的主要方向。经过2年运营,特别是今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在五龙村过年后,五龙村农家乐示范户每月纯收入从4000元上升到8000多元。今年上半年更是接待游客33万人次,同比增长210%。
《标准》设有专门的评分项目用以考察乡村游接待单位是否充分运用当地文化资源。建设有20项以上“乡村特色旅游活动”,或者按照国家标准拥有越多的“乡村特色景观”接待单位,将会获得越高的星级。此外,接待单位服务员对当地乡村风俗文化的了解程度,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接待单位评级。
小特色大内涵
《标准》在具体分值设定中突出了乡村游地域特色、绿色生态和低碳经济理念,其中乡村游地域特色的分值318分,占30.2%;绿色生态分值达到120分,占11.4%。
小特色也能展现大内涵。这样的成功例子,近两年在福建省越来越多。南安市蓬华镇天柱山风景区内的南欧风情度假庄园,依托周边连绵起伏的天然森林,种植大片薰衣草、樱花等植物,并设置各式香草主题活动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厦门同安区汀溪镇五峰村,利用当地300多年历史的石质古建筑德安楼,打造农耕文化的乡村游,以传统的闽南风俗,演绎当年娶媳妇迎亲、接亲、宴请的场景,吸引游客了解闽南婚庆风俗文化。
小项目大影响
在当下国家大力推动新农村发展的机遇面前,乡村游的持续营销和对当地经济的带动发展,是海峡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福建全省旅游部门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
记者发现,“直接吸收社会劳动就业人数”、“间接提供劳动力就业岗位数”和“因兴办旅游业而增加的纳税额”被列入这次的《标准》当中,以衡量该乡村游接待单位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带动能力。乡村游示范点创建单位闽侯县棋磐寨负责人介绍,休闲农庄目前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营业额1000万元左右,项目开发至今已直接、间接带动了周边两个村庄经济近300万元,常年吸收约150位当地农民作为农庄工作人员。
近日结束的福建全省乡村游项目调查摸底结果显示,福建省目前在建的200多个开发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乡村游迎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浪潮。(本报记者 储白珊 实习生 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