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资金 加大政府投资
在中央下达福建省新增投资28.49亿元基础上,省级财政配套地方资金29.43亿元,用于扩内需投资项目;
统筹预算内外资金57.9亿元,支持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
2009年,福建省财政通过调整支出结构、整合专项资金、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积极有效统筹各类政府性资金用于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建设;通过搭建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平台,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金投向福建省急需发展的项目建设。这些项目既涉及事关福建全省发展大局的基础设施建设、“三农”发展等内容,也涉及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有效拉动了投资需求。
在三明,财政及时下达新增中央投资2.97亿元,落实地方配套资金3.45亿元,重点支持了城市污水管网、廉租房、农村沼气等项目建设。
在莆田,共争取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项目l58个,新增中央投资3.09亿元,配套地方资金2.2亿元,重点支持了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项目建设。
在泉州,利用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契机,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年”活动,及时拨付中央新增投资5.32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2.22亿元,落实市县地方配套资金近11亿元,投入到137个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等具体项目建设中。
……
通过中央和省市县财政的共同投入,有效引导了社会资金的投向,拉动了社会投资需求。
扩大需求 促进社会消费
增加和促进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的消费,始终是福建省委、省政府扩内需的重点。2009年,福建省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一系列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消费的财政政策,在进一步提高优抚、城乡低保等低收入群体补助水平,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民生领域支出的同时,积极推进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订单粮食直补等涉农补贴政策,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自2009年2月启动家电下乡工作以来,福建省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兑付取得了可喜成绩。根据财政部最新排行榜,2009年,福建省销售家电下乡产品80.84万台,销售额15.39亿元,已补贴农民1.99亿元,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兑付率达到97%,高于全国平均兑付率93%四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
家电下乡补贴政策不仅有效带动了农民消费,而且为企业产品扩大市场销售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据厦华电子股份公司总经理吕镜松介绍,在三次家电下乡招标中,厦华共有14款彩电中标,仅去年1-9月,厦华家电下乡机型彩电就销售2.6万台,金额2500万元。
在农机具补贴政策激励下,永安市燕西街道大炼村农民邓世彪,去年一口气买下了27万多元的农机具和家电。他抓住村里依靠财政资金投入,完成了土地平整,更适合农机具耕作的机会,与村里另外3位农民合股购买了一台半喂入式水稻收割机和一台水稻插秧机,并成立了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去年,他的收割机服务了1400亩稻田,扣除成本,利润达8万多元。邓世彪说:“收割机价格25.6万元,财政补贴就达8万元;插秧机价格1.95万元,财政补贴达1.46万元,政府政策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注重引导 推动结构调整
福建省财政还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效应,加大财政投入,一方面解决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下出现的资金困难,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实施结构调整,促进可持续发展。
省级财政统筹18.36亿元,通过设立省级企业资金链应急保障周转金和创业投资资金,成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建立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银行贷款风险补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补偿及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加快构建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作用,鼓励优先采购本省节能、环境标志、自主创新产品。同时,加大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清理力度,福建全省共清理收费项目123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约25亿元。
在各地,财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工作同样取得积极成效。三明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国家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实施转化专利的奖励,推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
瓷都德化充分利用财政政策稳生产、重日用、保质量、创品牌、拓市场、防风险,引导陶瓷企业改变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促进生产高档日用瓷企业购买生产设备、陶瓷泥料专业化加工。一批企业新开发的高档日用瓷已纷纷登陆国内外市场。陶瓷企业掀起了技术改造的热潮,用节能生产设备替代传统生产方式。去年,全县新增陶瓷企业110家,注册资本5054万元,分别增长134%、168.97%,稳住了陶瓷支柱产业。
通过综合运用财政手段,福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得以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福建省财力进一步增强,2009年,福建全省财政总收入达1694.42亿元,比上年增加177.83亿元,增长11.7%。(赖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