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渡码头要是搬了家,去鼓浪屿会不会更远?”2日,多位市民向导报传递了这种担忧。
轮渡码头考虑搬家,牵动各方眼神。它的背后,其实是鹭江道、鼓浪屿、航运和公交系统等整体交通格局的重新规划。2日,导报记者寻访各方人士并进行调查,力图剖析轮渡码头搬家带来的各种变动。
航线
去鼓浪屿多15分钟
搬迁轮渡码头,航线将随之改变。
首先是时间。目前,从轮渡码头到鼓浪屿“钢琴码头”航程约800米,只要5分钟—7分钟,若搬迁至第一码头,航程为2200米,是原来的3倍,海上航行时间需20分钟。想要缩短距离,则需把鼓浪屿上的码头更改到三丘田码头。
其次是自然条件。厦鼓轮渡码头有鼓浪屿挡着,风浪较小;而第一码头是滩涂,浅滩使渡轮的吃水量不够,浪也比轮渡码头的浪高出1米。
航行更加复杂。厦鼓轮渡码头只有厦鼓渡轮和海上观光船,没有社会船只,但第一码头停放约70艘社会船只。
搬迁后,轮渡公司必须增加航船。据了解,厦鼓渡轮共有7艘渡轮,每船可容纳850人,早7点至晚8点为每10分钟一班,其余时间为15分钟或20分钟一班,晚12点后每一小时一班,两边码头对开,节假日或特殊情况不定时开航。
厦鼓渡轮的客流量平日约2万人次,周末约3万人次,黄金周最高峰达到5万人次。搬至第一码头后,若要保持现有的航班时刻表,海上至少要保持4艘渡轮对开,即海上同时航行有8艘渡轮。因此,渡轮也要至少增加6艘,船员和乘务员增加近百人。
鼓浪屿上的码头也需发生变化。目前,鼓浪屿“钢琴码头”有两个泊位,增加渡轮班次后,“钢琴码头”需增设一个候船厅和上下船进出口通道,以减缓广场拥挤和乘客滞留时间过长。
出行
海边建设步行游览道
两个站点的转移,意味着要改变人们的交通习惯,交通将重新布局。
从空中看,轮渡码头、轮渡公交站和中山路,形成狭窄的三角地带。一位参加过市政府会议的人士介绍,迁移正是出于分流交通车流、转移集散地的考虑。
得知轮渡公交和码头要搬迁,几位BRT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猜测未来的选址。导报记者注意到,第一码头附近闲地颇多,其中有两块闲置土地的绿色外墙上,挂着“政府用地”字样儿,BRT枢纽站对面的巨幅空地被一分为二,一半作为驾校的训练场,另一半作为停车场。
但是,如何利用这些闲置土地,却是一个系统工程。从BRT枢纽站到鹭江道的通道,仅容两部车并行,30多条公交线路全部迁移之后,这条路势必要改造。而旅游车辆、私家车今后停在哪里,从哪里进,哪里出,才能不让枢纽站乱成一锅粥,同样是一大考验。
紧随其后的还有一系列问题:公交始发站迁移了,就有一部分市民从中山路出来之后,需要到第一码头坐车,这段距离,他们是不是先坐其它公交过去,再进行换乘?
搬迁之后的一大喜讯,是增加了市民和游客的步行系统。在规划局此前发布的消息里,鹭江道-邮轮中心是一条重要的步行游览道,从轮渡码头出发,沿线将成为景观整治范围,搭建木栈道,做水泥挑沿,做栈桥等,把步游道连成一片。“让鹭江道沿岸还景于民。”一位规划界人士透露未来的改造计划时称。
商业
中山路商圈进一步延伸
轮渡码头和公交的搬迁,或将引起商业格局的变动。
有消息称,轮渡公交迁出后,原址有可能进行土地招拍挂,如果未来增加一处高端商业地产,加上已建的建设银行大厦、国际银行大厦,在建的财富中心和准备开工的裕景中心,鹭江道高端写字楼商圈将得以继续扩大,做大楼宇经济。
第一码头BRT枢纽站的商业氛围,也将得到带动。导报记者发现,一家连锁超市行动迅速,已于几个月以前租下枢纽站的全部商业店面,面积达到1600平方米,所卖商品大多是进出口食品、旅游产品,意指中外游客。
BRT枢纽站对面,是营平片区颇具历史意义的一排老房子。导报记者看到,这条约100米的路段,和周围的高楼形成鲜明对比,房子外形破旧,分布着大排档、五金店等小店。
鹭江街道办介绍,该路段已经列入营平片区的保护范围之内,未来将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留住厦门历史。街道办一位负责人畅想,旅游集散地移至第一码头后,离营平片区距离更近,未来会不会盘活营平片区,注入新的业态,令人充满期待。
有人担心,轮渡码头搬家后,会影响中山路步行街的商业氛围。但是鹭江街道办该负责人并无此忧虑,他认为,中山路已经形成的商业圈,不会受到影响,从第一码头到中山路这段路,仅一公里长,码头搬了之后,反而更有利于沿线其它区域的发展,让中山路商圈得到进一步延伸。(吕寒伟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
酝酿华丽转身 轮渡将成厦门新地标
密集客流带来新考题
福厦高铁开通,转眼已半年。
“1个多小时,厦门到福州;6小时,厦门到上海……”传说中的“高铁效应”,早就从一个空泛的概念,转化成厦门街头骤增的各方游客。
来自厦门铁路建设指挥部的数字表明,福厦动车开通后这半年来,厦门火车站客流猛增,日旅客到发达到6万多人次,是动车开通前的一倍以上。预计明年春运,火车站日旅客吞吐量将突破10万人次。如果再算上厦门周边高速公路网陆续建成和完善,每日涌入厦门的人流,自是不难想象。
人来了,最先考验的就是厦门的“门面”。于是我们看到轮渡。
厦门的“轮渡”,从来都不止是轮渡。在历史上很长的时间内,它都是“厦门”城区的代名词。即使到了今天,厦门城区格局已经拓展到全市,但“轮渡”仍然是厦门风光的典型“图腾”,厦门魅力的一个集中缩影,厦门城市的重要“门面”。来到厦门,就一定要去鼓浪屿。去鼓浪屿,就要经过轮渡;来到厦门,就一定要到著名的步行街——中山路走,轮渡就是中山路的起点;要环岛领略厦门的滨海气息,轮渡也是必经之地。
然而,今日的轮渡,无疑正面临着空前的考验。在最近的国庆黄金周,人们直面了10万人流拥堵轮渡、鼓浪屿的局面。船上不去,车走不动,轮渡一线原有的码头、道路、广场等基础设施、服务配套,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蜂拥的人流进厦门,带来的是无数的商机,对于厦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供了大好的机会,同时也将厦门购物、消费、旅游、服务、交通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显露出来。
面对高铁时代,厦门准备好了吗?早在动车开通之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伟国就向全市各相关部门,提出这样一个课题。在多次的调研中,在不久前的市委第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中,于伟国不断指出,动车时代的到来,厦门要做的工作很多,面对未来的发展形势,我们要有超前的眼光和举措,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各方面都要好好总结,加强服务,做好配套。厦门作为中心城市,要研究怎样更积极、主动地去应对,迎接高铁时代的到来。应该说,面对高铁时代的来临,有关部门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客观地说,也存在有的部门对新情况准备不足的问题。
高铁是个考验,也是个机遇。高铁是个机遇,也是个考验。这是高铁时代厦门应有的思维。面对高铁时代的来临,福厦高铁已经开通,厦深高铁明年也将开通,为此,在高铁开通半年之际,本报特别策划了这个“观察与思考”系列,各路记者走进厦门的重要“门面”,对高铁时代厦门面对的新难题,新情况作深入的调查。
轮渡,是我们走出的第一站。今天,我们聚焦轮渡,聚焦厦门轮渡的码头如何调整更合理,聚焦鹭江道如何更畅通,聚焦鼓浪屿的码头是否开辟新点,在这些报道中,我们将详细披露厦门相关部门已经积极酝酿的一个个方案,也将征集广大读者和各界的意见,希望助力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我们还将围绕这个课题,走出第二站、第三站……正如轮渡的改造不单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对整个轮渡区域的布局全盘审视一样,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迎接、应对高铁时代,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个着力”战略、“拓展岛外、提升岛内”的思路,无疑已经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许若鲲)
新闻背景
轮渡码头:回忆与展望一样美好
从小舢板,到汽船、木质客轮,再到现在的铁皮客轮,随着人流量的不断增加,往返于厦门和鼓浪屿之间的渡船不断更新换代,靠泊的轮渡码头也随之变迁。由小变大,从北向南移,不变的,是轮渡码头70多年来承担的客运功能。
前世:两度扩建
城市在变化,码头也在变化。在地名专家龚洁的记忆中,厦门和鼓浪屿之间原来没有专用的轮渡码头,全靠舢板、双桨摆渡来往。1937年,社会贤达倡议修建厦鼓轮渡码头,市区选在岛美路头,即现中山路出口处,鼓浪屿选在龙头路头。
“当时鼓浪屿岛上大多是洋行、领事馆、海关等机构,居住的都是达官贵人,往返厦鼓有自己的小汽船,乘坐小舢板的大多数普通老百姓。”龚洁说,从1937年10月16日开始,新建成的轮渡码头承担了厦门与鼓浪屿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客运作用。
轮渡码头建成并正式通航,租用“利侨”、“利通”、“金再兴”汽船为渡船,每小时4个航班,总载客位100人。1938年5月13日厦门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先后购置“厦安”、“厦兴”等汽轮,抗战胜利后,这些汽轮仍沿用。
1976年,市政府决定把位于岛美路头的轮渡码头与海关码头调换,并购置能一次载客600人以上的大渡轮。1984年,轮渡码头向北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轮渡码头。
今生:不堪重负
如今,不管是对厦门人或是外地人来说,“轮渡”这个词都有着地标一样的意义。
“我要去轮渡。”在许多老厦门的记忆中,轮渡有着童年的美好记忆。年过八旬的黄素珍老人告诉记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她住在第三码头附近,那时的鹭江道沿线分布着十多个码头,轮渡码头只是其中一个,很小很破,进出的人并不多。
大凡慕名前来厦门旅游的游客,轮渡码头是必经之处。今年4月,福厦动车开通后为厦门带来了大批旅游人群,在轮渡码头候船时,大家都会被眼前的靓丽风景所吸引:太美了,厦门不仅城市美,而且连码头岸线也这么漂亮。
然而,辛劳的轮渡码头越来越不堪重负。今年国庆期间,在码头候船的游客不会忘记,排队的人群已经“变阵”到码头外的人行道。在采访中,正在候船的来自上海游客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到过很多海边城市,也到过很多码头,发现厦门轮渡码头的人流量实在是太大,“鼓浪屿实在太迷人了,游客都想去走走看看。轮渡码头规划改造、提升客运能力后,将会给游客留下更美好的印象,也将成为厦门更亮丽的风景线。(吴晓菁)
车流密集停车位少鹭江道成交通“肠梗阻”
有人说厦门岛就像一个大口袋,每天“收纳”进许多进岛车辆,鹭江道就是口袋底,湖滨西路、湖滨南路、厦禾路、镇海路、成功大道、演武大桥等交通要道的车流最终都汇集于此。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每逢交通高峰时段,特别是双休日、节假日,鹭江道的拥堵就成为城市交通挥之不去的梦魇。
交警部门通过图像监控系统,描绘出4个容易产生拥堵的地点,分别为轮渡旅游码头公交车站附近、第一邮局前、客运码头前、国际银行前。这4个地点相隔不到400米,但却形成交通“肠梗阻”。
车流密集事故多发
10月29日上午,记者在中山路鹭江道交叉口作了一个统计,发现鹭江道轮渡路段的车流密度非常高,即便是在一般工作日的平峰时段,道路交通也很繁忙。10时10分至10时15分,5分钟内,由北往南行驶经过这个路口的机动车数量达154辆;10时20分至10时25分,由南往北行驶的车辆达169辆。思明交警中山中队介绍,在交通高峰期和双休日、节假日,车流量都会翻番。
轮渡公交枢纽站和海滨大厦公交首末站都位于鹭江道轮渡段。目前轮渡始发的公交线路多达30条,共440辆公交车,每天发车和到达的班次总计6605班,途经轮渡的公交线路有4条,公交车61辆,每天往返班次1138班。也就是说,途经鹭江道轮渡段的机动车中,每天仅公交车就有7700多辆次。
根据交警部门统计,鹭江道今年以来共发生136起交通事故。仅10月就发生了20起。
违章停车现象突出
由于南接环岛路、东交中山路、西临鼓浪屿,鹭江道还要承担旅游客运集散地的重任。因为缺乏相关停车设施,鹭江道沿线违章停车现象十分突出。10月30日是周六,上午10时整,轮渡公交站(西)前的快车道上,同时停靠了18辆出租车、9辆私家车,私家车中有7辆挂外地车牌。港湾式公交车站几乎被填满,只剩站台前十几米的路段空着。单向三车道的鹭江道,仅剩下1个半车道可以通行。这种情况导致公交车进站非常困难——一辆97路公交车从进站到出站用了3分37秒,进站上下客的公交车排起长队。另一方面车道被占,导致车流速度减缓,厦禾路口以北,车辆行驶速度可达每小时30公里-40公里,但到了公交站前,车速就降到了每小时10公里左右。
第一邮局前、旅游客运码头前、国际银行前都存在同样的问题。10月30日上午10时30分至35分,在旅游客运码头前的机动车道边,有6辆旅游客运车辆、28辆出租车和4辆私家车违章停靠上下客。
停车位少外地车多
思明交警中山中队的相关负责人认为,是车辆暴增再加上车位太少,导致鹭江道拥堵情况特别突出。轮渡地下停车场是鹭江道沿线最大的停车场,设有6个区,共有434个停车位。10月30日上午11时,记者看到,这个停车场已经全部停满了。外地车辆占到三四成。而两三年前,这个停车场还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在第一码头公交站前,辅道和人行道上共划了34个停车位。10月30日中午,记者看到,34个停车位全部停满,其中有10辆是挂外地牌的车。管理员小张说,外地车辆不清楚鹭江道的停车场分布情况,常常沿着鹭江道来回绕。海滨大厦前有一个小停车场,有15个车位。停车位管理员小郭介绍,这个停车场主要是为业主服务的,但周末、节假日,一大半车位都被外地车占据。
相关部门正研究完善轮渡鹭江道功能布局,适应高铁时代的新变化。(殷磊)
动车开通后,集聚的人流不只在考验鼓浪屿的承受力,也在考验着与之接驳的轮渡码头的承受力,与此同时,整个鹭江道的功能布局完善问题也被推上了前台。
现状:黄金周10万人潮拥堵
黑压压的人头,拥挤的厦门轮渡码头,一位父亲将幼小的儿子举过头顶,让他从人群缝中透一口新鲜的空气,这是网络上一张令人震憾的照片,实拍的就是10月3日厦鼓轮渡码头的场面。今年国庆黄金周七天,平均每天有5万人次抵达鼓浪屿,其中10月2日、3日的人流高峰,更是接近十万人次。厦鼓轮渡和鼓浪屿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而这场考验对于轮渡和鼓浪屿而言,可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今年10月3日,国庆长假客流高峰到来,大量的外来团队、自驾族、动车客,齐齐涌上鼓浪屿。一场暴雨,让鼓浪屿轮渡停航半小时,引发大量游客滞留,六七万人堵在龙头路、轮渡广场至码头间。鼓浪屿管委会协同公安、武警、消防、鼓浪屿好八连、志愿者在龙头路设了三道警戒线对人流进行疏导,并将客人引导到音乐厅、酒店大堂、管委会办公室避雨。尽管如此,现场依然几度告急。对于当天的场景,工作人员回忆起来仍然有些后怕。
问题:上岛通道急需突破
10万人上岛,交通方式只有一个过渡,过渡码头也只有一个轮渡码头,交通瓶颈立马凸显。鼓浪屿—万石山管委会副主任叶细致算了一笔账,厦鼓轮渡按照一艘船运送800人计算,如果每天有10万人次上岛,需要125班船,如果10分钟开一趟船,全部运完需要20个小时。这还只是开通了福厦高铁和温福高铁,如果深圳和广州方向来厦的高铁开通,游客还将翻番,光把客人送到岛上去就要人仰马翻,何谈休闲旅游。
“其实,前两年黄金周的高峰时期,三万多人上鼓浪屿就已经开始排长龙了。”厦门旅游集团的导游说,最烦的就是黄金周带客人上鼓浪屿了,人多拥挤,排队久候,客人情绪不好,导游必须耐心解释。
其中折射出的,是厦鼓轮渡本身硬件条件不足的问题。“船、进出口通道、售票窗口这些都好办,主要是码头设施规模太小,所有码头的集散广场都小,也没有像样的候船楼。”轮渡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通道不足问题已经引起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在鼓浪屿方面,西北部旅游客运码头正在建设中,估计明年六月完工。该码头投用之后,将与原有的鼓浪屿轮渡码头、三丘田码头,构成鼓浪屿的三条进出岛通道。
完善:轮渡鹭江道急欲变身
在另一头——轮渡鹭江道方面,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有关方面有意将轮渡码头搬迁至第一码头附近,这也是鹭江道外侧岸线整治的内容之一。搬迁码头,是为了改善鹭江道的交通压力,也能将第一码头的BRT等公共交通与轮渡有效衔接,同时第一码头的陆域面积也能为更多的大型旅游车集散所用。
不过,面对这个尚未正式出炉的提议,轮渡和海事部门有一些见解,主要围绕航程和安全两个问题。他们认为,第一码头距离现在的鼓浪屿轮渡码头,航程是目前的一倍以上,单程需要20分钟,航程加长,旅客是否能够接受是一个问题,轮渡的船舶投用也将加倍,轮渡运营成本也将成倍增加。航程增加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安全,船舶届时将在厦鼓海峡间“排排队”,如同一个舰队不停往来,而目前这个区域内还有许多其他船舶,交汇情况会增多,存在安全隐患。“而且第一码头的风浪也比较大。别看第一码头和现在的轮渡码头不远,但风浪差很多,台风天里第一码头停航的时间估计会更长。”轮渡工作人员说。
事实上,作为厦门的重要“窗口”,鹭江道绝非一个轮渡码头搬迁的问题,而是整体功能完善的问题。有专业人士提出,现在的鹭江道轮渡一带完全有条件打造成类似上海外滩一样的厦门新地标,要实施的动作包括除了搬迁轮渡码头外,还要对整个鹭江道的交通进行科学组织,比如可考虑把车流引入地下,地面完全用做市民游客休闲。消息人士透露,尽管一系列方案的最终实施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论证,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政府部门正在全力研究完善轮渡鹭江道人、车、码头等功能布局,让轮渡变得更美,更方便。
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每天渡轮上都载满了各地游客。(孙丽萍 徐景明 陈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