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29日凌晨3点半。雅典。当中国女排主攻手张越红高高跃起一记斜线重扣,排球重重地砸在俄罗斯队的场地内,3∶2,中国队赢了。中国女排时隔20年再圆奥运金牌梦!所有屏息在电视机前的中国人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女排姑娘们喜极而泣。离开赛场,她们以最快的速度给远在福建的“娘家”发来一封集体签名信,上面写着:“为祖国打球,为祖国争光——感谢‘娘家’福建漳州父老乡亲!”
是啊,整整32年了,福建与中国女排结下了难解的情缘!
特殊支持
今年4月,中国女排移师福州,进行中日女排对抗赛。赛前,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省长卢展工会见女排队员,并听取省体育局石增兴局长的工作汇报。当听到体育局准备在漳州训练基地建设中国女排公寓,改善住宿条件时,卢展工一再叮嘱:要建一流的,最好的!
对于福建福建省委、省政府以及漳州市委、市政府来说,支持女排事业,义不容辞,情不可却。
早在1972年,当时的国家体委选中“排球之乡”漳州,兴建中国女排训练基地。被称为“排球司令”的时任漳州军分区司令员兼地区体委主任于克钊,组织群众义务劳动,在短短28天内,用竹竿搭起一座“竹棚馆”。从这块简陋的场地,世界冠军扬“帆”起航。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两次到基地看望女排姑娘,特别关心她们的生活与伙食情况。当时的胡平省长召开省长办公会议,通过了征地50亩建设“中国女排腾飞馆”的方案。其后,数任福建省委书记、省长陈光毅、王兆国、贾庆林以及陈明义等同志,也十分关心女排。
2000年,时任省长习近平见基地设施老化,特批500万元立项建设中国女排训练馆;国家体育总局与省体育局另外拨款600万元用于新馆工程。如今,这座漂亮的现代化场馆已经拔地而起。去年5月,在非典肆虐的时候,福建省委副书记黄瑞霖到基地看望女排,并代表省里拿出30万元补充训练经费的不足。其他福建省领导每到漳州,都亲临现场关心基地建设。
自从女排基地设在漳州以后,女排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每一个漳州人的心。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漳州市从全市居民副食品供应中硬挤出一块,补贴女排姑娘的伙食;在物质丰富的市场经济年代,在中国女排处于低谷的时候,漳州市组织力量撰写《娘家·摇篮》、《世界冠军的摇篮》、《拼搏》等书,帮助女排总结经验教训,为她们打翻身仗鼓劲。
若问福建与中国女排情深几许?中国女排前任主教练郎平的一段心声可见一斑。那是在1998年,时任省长贺国强与副省长潘心城在基地看到女排训练经费不足,在省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拿出50万元作补贴。郎平为此写下一段深情的话:“我们将永远记住漳州人民对中国女排的特殊感情、特殊理解和特殊支持。”
特殊理解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在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辉煌时候,鲜花与掌声,赞美与关怀,齐齐涌向姑娘们。然而,体育比赛没有常胜不败的队伍,中国女排1992年兵败巴塞罗那奥运会,仅取得第七名的成绩。一时间,国人的埋怨声此起彼伏,有的赞助商翻脸毁约。在万分困窘之时,“娘家人”没有责怪“女儿”,而是思考着如何分忧解难。
当时,漳州市正在召开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会议议程临时增加了一项内容,就是建设好中国女排腾飞馆,鼓励女排重振雄风。
“腾飞馆”从1986年开始建设,由于资金缺口将近500万元,拖了几年未能竣工,这使得每年女排集训,只能安排在建于上世纪70年代、设施老化的旧训练馆里。
听到群众的反映,时任漳州市委书记童万亨闻讯立即到现场调查。“我们应该尽快建好腾飞馆,改善训练条件,以‘特殊感情、特殊理解、特殊支持’支持中国女排重振雄风”。他决定发动全社会,为女排腾飞献爱心。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捐助行动展开了,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学校,从领导到市民,人人踊跃捐款,全市420万群众,每人捐款1元以上,总额500万元,填补了建设资金缺口。
1994年3月,历时8年,总投资逾1900万元,占地4800平方米的中国女排腾飞馆竣工,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馆名。这是福建人民,特别是漳州人民,对处于逆境中的中国女排最大的理解,也是“娘家人”鼓励女排姑娘的特殊方式。
患难之中见真情。对于这一份特殊的礼物,中国女排深受感动。在美国留学的郎平获此消息后说:“这是人民对女排的支持,也是女排的力量源泉。”
特殊保障
从1972年简陋的“竹棚馆”起步,漳州训练基地走过32年的风风雨雨。岁月飞逝,“祖屋”早已斑驳,但她一如既往地以其羸弱而坚强、执著而包容的身躯,于细微处为一代又一代的女排健儿提供最周到的保障。
在基地,有一座被人们称为“冠军楼”的白楼,这是女排姑娘们的宿舍。1986年,基地员工把积攒下来准备盖职工宿舍的钱捐出来,盖起这幢国家队宿舍。十几年过去了,屋子日渐老化,工作人员想方设法用软服务弥补硬件不足,粉刷墙壁、更换窗帘,加强保安……为的就是保证姑娘们休息好。
女排训练时间长、强度大,累了、饿了,最想的莫过于一顿美餐。主厨严文忠自然成了“最受欢迎的人”。有了他,不管是中午一两点,还是晚上八九点,只要训练一结束,女排姑娘们总能立即吃到香喷喷的热菜。为了让来自天南海北的姑娘们吃好,严文忠在她们进餐时,站在一旁细细观察,几餐下来,谁喜欢吃什么,心里都有数了。老严说:“女儿喜欢吃什么我不清楚,但女排姑娘的口味我比谁都清楚。”
作为一个自收自支、从事公益事业的单位,漳州训练基地经费并不宽裕。1998年,现任负责人叶晓天受命于困难之际,当时,基地负债200多万元,举步维艰。叶晓天和基地职工们心里别提有多焦急,急的不是他们自己的福利和待遇,而是运动场地和配套设施跟不上排球发展形势。
2000年8月,叶晓天因劳累过度,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卧床近20日不起。然而,当他获悉时任省长习近平到漳州调研,硬撑着病体,让工作人员将其扛上车来到习省长下榻处,躺在床上向省长汇报训练基地的建设发展思路和难处,令人为之动容。多方努力下,训练基地取得国家体育总局和省里的大力支持,建起了中国女排训练馆。
基地办公室副主任、老党员黄贤民1999年被查出得了肺癌,医院要他拍CT检查。然而,老黄考虑到基地经费困难,不愿增加基地的负担,坚决要求改拍X光片;在动完手术后,未待完全康复,就急着回家,他一心想着为基地省点钱。
特殊感情
漳州把中国女排“三连冠”时立的纪念碑当作城市标志。当地人崇敬中国女排的团结拼搏精神,把女排训练基地当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漳州,爱护中国女排蔚然成风。
年过半百的晨晖茶庄老板林钟辉,和许许多多漳州人一样,有着深深的女排情结。1997年,在漳州印刷厂当了十几年司机的林钟辉下岗了。他失业不失志,用女排敢打敢拼的精神鼓励自己,开了一家平和白芽奇兰茶专卖店。一天,基地接待处的同志到茶店买茶,林钟辉得知是给女排准备,不收分文。他告诉妻儿:“中国女排这几年成绩不理想,但仍在拼搏,我们应该送好茶慰问慰问。”当得知女排对白芽奇兰茶十分满意,他又向女排教练陈忠和这位漳州老乡“攻关”,向他们无偿供茶。今年7月20日,女排即将开赴雅典,他又让女儿带上两箱好茶送到合肥。
雅典奥运会,在中国女排与俄罗斯女排决战之夜,林钟辉全家守候在电视机前。看到中国女排艰难取胜后,他心花怒放,买了一串特大的鞭炮跑到市郊燃放,把这一天当作自己的大喜日子!
像林钟辉这样关爱中国女排的人和事,在漳州不胜枚举。中国女排的崇拜者林琦在担任龙海市九湖镇镇长、书记的那些年里,中国女排正处于低谷时期。那些年,每到夏训,林琦就代表九湖人民把新鲜荔枝送到基地,给女排姑娘品尝;每年春节,都要送水仙花到基地,让姑娘们感受“娘家”的温馨……
福建人民,漳州百姓,与中国女排同甘苦,共患难,这份特殊的感情,说不尽,道不完。女排姑娘们特别爱唱“爱拼才会赢”和“世界第一等”这两首闽南歌,她们用歌声告诉人们:漳州、福建,是她们奋斗不息、汲取力量的一方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