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的“钱杠舞”,起源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闽浙周边县,出自民间卖艺人之手,最初称作“打竹鼓”。它由男女二人组合,男的演奏器乐,诸如月琴、二胡之类;女的怀抱一支小竹筒。筒的一头串着几枚能滑动的铜钱,手拍竹筒时,铜钱会发出“嚓嚓”的节奏和琴演唱。唱的小调通常是“莲花调”、“山歌调”、“花灯调”。演唱者都是江湖上寒门艺人,在聚众场合表达自己的落魄人生,从事卖艺求生。由于唱腔动听,情调感人,引人共鸣,予以同情。民国年间,我地革命群众也借用“打竹鼓”这一手卖艺行乞为红军游击队通风报讯。
1949年寿宁和平解放,南下的解放军演出“走高跷”、“打腰鼓”上街宣传,吸引着民间艺人的兴趣。农村戏班里的吹鼓手们得到启示,就把原来“打竹鼓”的曲艺,参照“打腰鼓”那样的动作,“走高跷”那样的步态,加大形象动作,增强欢乐气氛,改编成舞蹈,搬上舞台,后来才叫“钱杠舞”。该舞由4至8人组成,男女各半,每人持一支长约一米、两端装饰着上下会滑动的铜钱花杠,杠的端头结有七彩缨络,十分美观,表演时踢跳的脚步和着音乐节拍,做出相反而又对称的舞姿,交换左右足尖或足跟碰击旋转的花杠,让花杠上的铜钱有节奏地与音乐节拍融和,配合舞姿同步并行。
“钱杠舞”搬上舞台后,又经过不断演变更新。花样更加灵活,唱腔中夹杂清腔快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间插,说唱结合,可作步行表演。
1950年宣传“抗美援朝”,作踩街表演,很受民众欢迎。1955年作歌舞参加寿宁县第三届农村文艺调演,成为获奖节目。1959年第七届寿宁县文艺调演时,由于当时提倡演现代戏为主,犀溪乡演出队全是古装戏,奖榜上面临落籍,汇报演出时,全体队员急中生智,重演“ 钱杠舞”来填补这次欠缺,并获三等奖。“文化大革命”冲击后,直至后来老一辈农村艺人相继去世,民族文化一度冷落,盛行一时的“钱杠舞”也就随着历史的洪流而去,面临失传。
“钱杠舞”是民间艺人集体智慧的艺术结晶,既是舞蹈,也是曲艺,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这朵民族文化花园里的奇葩,寿宁县“文联”正在挖掘整理,让她重放异彩。 □缪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