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物看中国”出境大展让老外看懂古代中国
记者 简工博
6月24日在匈牙利莫拉·弗朗茨博物馆开幕的上海博物馆“百物看中国”系列文物艺术出境大展的首展“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通过111件/组玉器、漆器、陶器、青铜器、印章、石刻、钱币、画像石等多门类汉代精品文物,向海外观众展示了中国汉代的历史画卷和生活场景。开幕当天博物馆开放至24时,吸引近万名观众排队购票参观。被选入此次首展的精品文物,通俗易懂地向海外观众讲述着2000多年前中国人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靡婴买地玉券堪称最神秘的一件文物。这件买地券为碧玉质,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玉质买地券,两面皆阴刻铭文,大意是公元81年,靡婴购得墓地,并注明墓地四方广幅及见证人。
据悉,买地券是古代以地契形式置于墓中的随葬品,相当于买下墓地的凭证,但这一凭证是用于冥间的证明,也是敬告土地神灵以免受干扰的通报文书。铭文中的卖家和见证人皆为亡人,土地面积、价格则是虚拟的。这种方式源于西汉,盛于东汉。
靡婴买地玉券据传出自山西忻州,曾为著名金石学家端方所藏,著录于《陶斋藏石记》《希古楼金石萃编》《蒿里遗珍》《地券征存》《衡斋金石识小录》等。据悉,目前已知出土及传世的东汉买地券真品共有十余件。墓主靡婴至少是当时富庶平民,不过其生平、买地玉券使用方式和在当时礼制中的地位还有待日后更多的发现和研究。
另一件玉器四灵纹玉胜则让人一窥当时中国人高超的雕刻工艺和精美的造型艺术。这是一件白玉镂空雕刻的头饰:上端是朱雀,下方则是外形由龟蛇相交的玄武,隔柱两侧分别雕有苍龙和白虎,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象征图腾,被称为“四灵纹”。两隔柱前后则阴刻“长宜子孙,延寿万年”八个篆字。据悉,“胜”被传为西王母标志性头饰,汉代人因崇拜西王母而流行戴“胜”,寓意辟邪压胜、追求长生。
高约60厘米的汉彩绘陶女俑则让人看到当时人们的“时装”。这一拱手肃立的女俑,足蹬平头履,身着深衣,腰系束带,交领右衽,领口很低,露出里衣的衣领,共有三重衣。
另一件绿釉陶烤炉则让人了解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这件烤炉深腹平底,底部是长方形漏灰孔,以四足支撑。炉上架有两枚烤签,签上各置有四只蝉。这件烤炉由荷兰收藏家倪汉克捐赠给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形制与样式几乎一样的文物。
据悉,汉代烹饪技法除了蒸、煮、煎等方式,烧烤也颇为流行,汉代画像石上常出现烧烤画面,如山东诸城凉台汉墓出土的“庖厨”画像,就有厨师在方形烤炉前烤肉串的形象。除去常规的肉类炙烤,汉代也有烤蝉、食蝉的习惯。曹植在《蝉赋》中曾写到“委厥体于膳夫,归炎炭而就燔”。
“百物看中国”系列文物艺术出境大展是上海博物馆首个文化“走出去”品牌,为何选择匈牙利成为首展地?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匈牙利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又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合作伙伴,希望更好地促进中匈、中欧文明互鉴与人民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