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中隔离点六小时“建成”背后 63天“超长待机服务”中普陀形成“一二三四”工作法
从28日零时起,上海对所有入境来沪人员一律实施为期14天的集中隔离健康观察。不到一天时间,位于普陀区长寿路街道的第四隔离点,客房从原本尚余百来间,到记者发稿时迅速降至仅剩不到90间。
到目前为止,普陀区一共设置了4个隔离点,共计705间客房。在普陀区任何一家隔离点里,你很难从一个工作人员的行为动作中,感觉到慌乱。因为“续航”最长的一家隔离点,已经历了63天的“超长待机服务”。才启用不到一周的第四隔离点,所有的服务动作也都有了统一的规范。
三天只睡5个小时
见到张峰时,他已经差不多熬了三天。同事算过,这期间他最多睡了5个小时。
对于隔离点的设置,普陀区实施的是“条块联动”制。隔离点由属地政府总负责,隔离期间所涉及的一切部门人员,共同参与其中,组合成一个分工明确的“战斗队伍”。张峰作为长寿路街道党委副书记,也就是属地派出的负责人,自然就会有操不完的心。
张峰并非不能睡,只是身处那样一个无声战斗的“场”,入睡反倒成了一种挑战。第四隔离点是3月24日傍晚6点前后正式宣布启用的。那天晚上,张峰被告知,第三隔离点还有最后7张床位,当晚需不需要“营业”,取决于入境来普陀隔离点入住的人员多不多。就这样悬着一颗心,张峰从傍晚等到深夜,从深夜等到凌晨,直至次日中午12点,第四隔离点迎来第一批6位入住隔离的客人。“就像靴子没落地,根本就不敢睡。”
6小时完成“变身”
普陀区正在使用中的4家隔离点,分散在各处。原本它们都是对外营业的酒店,要拿来作为医学隔离观察点用,得经过调整。
譬如说,卫生专业人员需要进场布置分区,消防人员需要重新根据分区来规划逃生通道,市场监管人员需要对隔离期间的饮食供应进行调整检查……一切就绪后,这些酒店才算真正被赋予“隔离”功能。
3月17日,正值境外人员回沪高峰。这天上午,长风新村街道办主任单函俊接到任务:6小时内,必须把一个酒店变成一个隔离点。
当时,原先住在酒店里的客人还没有清退,各条线上的整改工作还没有进场,各岗位上的人员也还没有演练,单函俊一度担心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直至当天下午4点迎接第一批隔离人员时,所有环节都已经可以有序运转了。当然,参与其间的人,无一不是为了赶工而累出满头大汗的。
如今,普陀又排摸出5家备选酒店,可共计提供977间客房。有了第三隔离点6小时完成“变身”的经验,后续的隔离点设置只会更加高效。
每双手都有力量
从普陀区开设第一个隔离点至今,63天时间,究竟有多少人参与了这项工作,谁也数不清楚。记者只有一种感觉,有太多太多甚至叫不出名字的人,都投身在了隔离点的工作中。
第一隔离点,1月26日就启用了。回想那时,人们对于新冠疫情的了解甚少,恐惧甚多,得知酒店要被作为隔离点时,即便大堂经理开出“干一天多加500块”的条件,仍无人愿意接手。情急之下,普陀区属企业中环酒店的一帮人马整装开拔,在第一隔离点开门迎客的前夜,到达各自的岗位。
到了第三、第四隔离点筹备时,越来越多的酒店工作人员自愿加入其间。事实上,隔离点的工作除了带有一定危险性外,还包括不可避免的苦与累。第四隔离点启用后的头两天,上海气温回升,全副武装后的第三个小时,工作中的一位姑娘昏倒在地。送到医院打点滴后,又重新上岗。另一位年轻小伙子在岗四小时后,忽然蹲坐下来。脱下隔离服后,汗水已经可以顺着衣服倾泻而下。但只是短短休息了一个小时,他再一次回到工作岗位。
只要大家能理解善待
在第一隔离点的马路对面,是普陀区自启动集中隔离制度以来的首个指挥部。过去63天里,几乎每个早晨与深夜,以几位区领导领衔的应急响应班子,都会到指挥部或其他隔离点位上与隔离点工作人员开晨会与晚会。会上,他们要事无巨细地分享给彼此当天接待和服务的情况,也会发现不少需要立即优化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那些站出来“讲故事”的人,往往都是各个隔离点上的接线员。
隔离人员在进入房间后,按规定不能再出门,与外界联系靠远程通讯。因此,酒店的前台电话,常常处于忙碌状态。
没错,会有人通过电话来提一些服务需求,但更多的,是通过电话倾诉焦虑。“怎么办,我感觉到冷。”“我量了五次体温,都超过37℃。我会不会感染了。”“我好热啊,我浑身发烫。”……打电话的人并不一定是真的期待反馈,很可能纯粹是为了排遣情绪。他们有时会不停地打来,间隔不超过10分钟。接线人员能够清楚感知到隔离人员的“痛苦”:既希望自己没事,又害怕自己有事。
一位坐镇前线的区领导告诉记者,他们曾经穿好防护服,上门去解决一个明明不发烧,却总觉得自己冷的隔离对象。最后发现,他只是忘记关窗,或者说,他已经紧张到完全不记得自己曾开过窗。为此,普陀区让区内一些心理医生轮流到隔离点进行疏解。至今,已开解了十几例产生心理焦虑的隔离人员。
而同样需要开解的,还有奋战在隔离点上的工作人员。“尽管绝大多数隔离对象自觉地在完成14天的隔离任务,有些人甚至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提前做了许多准备。”但只要有一个人提出不那么合理的要求,工作人员就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沟通解决,受气也不可免。一说到这,多位一线工作人员竟同时哽咽。他们中的一位告诉记者:“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需要任何人记住,只要大家能理解、善待我们,就足够了。”
把“环”闭合得更圆
经历了63天的探索与磨合,普陀已经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合理化方案。普陀区卫健委主任邓海巨介绍,围绕集中隔离,他们总结出了“一二三四”工作法。
“一”是一套班子,由区主要领导带领的工作专班,为全区所有的隔离点设计了整齐划一的策略手势,不论外部政策如何调整,所有在普陀隔离点入住的隔离人员,都会感受到同一标准的服务。
“二”是两方联动,条与块,也就是属地政府和区内的各个工作条线,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快速响应机制。
“三”是三个闭环。从机场到酒店,民政、卫生、城管、街镇密切配合,有关隔离人员的转运方案甚至细致到谁先上车、谁先下车、下车后谁来引导、谁来消毒车辆等等,形成了第一个“环”。隔离人员到达隔离点后,第二个“环”开始运转,直至将隔离人员安全送至房间,进入14天的隔离生活。第三个“环”针对隔离期间出现症状的疑似患者,社区医生如何介入,人员如何安全转运,医院如何检测诊断等等,都被纳入到全流程的管理之中。
“四”是四个机制,包括隔离酒店的储备机制、隔离酒店的快速启用机制、隔离人员的管理机制、物资保障联动机制……它们就像一个个紧密结合的齿轮,确保当下与未来,区内集中隔离工作能够平稳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