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工到企业技术高手――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洪刚
勤恳朴实、目光长远―――这是他给记者留下的印象。
技术过硬、谦虚实在―――这是同事对他的评价。
他,就是今年为数不多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农民工―――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电焊A班班长高级工洪刚。年仅31岁的他,曾是2004―2006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去年又当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
在他带领下,班组人均焊接生产效率由最初的7米/小时,提高到目前的10.6米/小时;质量无损探伤合格率控制在96%以上;去年班组人均月收入较2004年提高了65%。
一个来自外地的农民工,如何融入上海这座大城市?如何从一名普通的进城务工人员成长为公司的生产骨干?又成为众多外来务工人员中的杰出代表?带着诸多疑问,记者采访了洪刚。
技术攻关高质又高效
一名普通的一线技术职工,如何能在岗位上不断创造奇迹?源于实践中不断的技术攻关和工艺改进。
洪刚的同事们告诉记者一个故事。长2.6米、直径560毫米的船舶舷侧接管焊接要求相当高:因为这种管子的内径只有40厘米,人只能趴着进去才能焊接;如果增加密集马板固定,两条直缝、一条环缝的焊接合格率又很难保证。
2004年,洪刚通过探索、攻关,掌握了一套用于小口径环缝对接的“热接法”。同时,在两条直缝的对接烧焊中,采取一头抬高、由下往上施焊的工艺,使铁水积压更充分,大大减少了裂缝的产生,使整体一次性X光探伤合格率提高到了96%以上。
效率与质量共进。在中国迄今为止建造吨位最大的30万吨海上浮式储油船的建造中,5根输油管焊接四天内要完成,而且得达到100%X光探伤合格的高标准。这可不是一般的要求,通常来说,一根6米长的输油管,要两天才能焊接好。洪刚组织班组骨干攻坚,凭借着丰富经验,他们焊接的5根输油管如期报验,连续220张定位片全部一次性合格。
为了提高班组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洪刚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大力推广高效焊接的新工艺、新工法。他还经常与专家、组员研究新工艺和设备改造,每年为公司节省费用16万元。
规范管理调动积极性
作为一名班组长,洪刚创新管理方法,想方设法调动组员的积极性。
“工艺保质量,质量保效率,效率增收入”是洪刚管理班组的宗旨。在担任加工部部件电焊A班班长后,他推行公平竞争、多劳多得,调动组员的工作积极性。目前部件电焊A班的月焊接长度已从当初的36805米上升到55596米,人均物量产值增长1倍多,班组成员收入也随之增长,去年人均月收入较2004年提高了65%。
质量管理落实到人。洪刚大力推行焊接实名制管理,坚持抓好每一个质量环节,班组的工作质量得到有效控制。还是在30万吨海上浮式储油船的建造中,船东对焊接提出高标准:超声波探伤合格率达100%。为此,洪刚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焊接工艺评定标准,每一道焊缝检查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通过班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该船克令吊筒体无损探伤检测的13个单体、5个整体的超声波探伤一次合格率达到99.6%,消防管超声波探伤一次合格率达到了99.8%,深得船东好评。
以育人为切入点,推广新工艺。洪刚针对班组新员工多的特点,发挥技术好、素质高员工的传帮带作用,推行对新进技校生重点培养的“青蓝工程”。“青蓝工程”先后对104名技校生进行了重点培养,其中有24名达到三类焊工的技能水平,均能独立完成船舶建造中焊接任务。
悉心关怀增强凝聚力
洪刚的凝聚力还在于他对班组员工体贴入微的关心。
“无论哪个员工,都是自己身边的一员,缺了谁都不行。”正是这份真情,洪刚把组员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他把自己的部分奖金捐给班组的班费;组员家中发生困难,他会带着班组骨干上门慰问,尽力帮助组员解决实际困难。
去年12月,作为上海4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的代表之一,洪刚被光荣地推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出席了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在人代会上他积极建言献策,向大会提交了第一份提案:关于劳务工的养老问题。他的履职意识和能力受到了赞扬,成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一名忠实代表。他自己有一个小小心愿: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为上海发展做贡献的同时,使“农民工成为人大代表”不再是一个新闻,而是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