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外白渡桥最近重新安装完毕,“外白渡桥・一九��七年”的铭牌也到位了。铭牌上遒劲有力的大字由于没有署名,几乎没有人知道究竟出于何人之手。在最近一系列关于外白渡桥的报道中,也没有任何媒体提及过铭牌的书写者。昨天下午,记者终于在虹口区一个工人新村的普通居民楼里寻访到了这位“隐姓埋名”的老上海人。
26岁科员受命挥笔
徐家基老先生今年82岁,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当记者说明来历,他一再表示自己并不是书法家,也不是社会名流,只是一个普通人。
原来,1907年建成的钢架结构的外白渡桥,早先并没有正式名称,只是上海人口头上把它叫做“外白渡桥”,时间一长,约定俗成,就成了正式桥名了。1953年外白渡桥翻修,时任上海市工务局长的赵祖康就让在局里工作的26岁科员徐家基书写桥名,因为他的书法在局里是小有名气的。
“桥有名,何必留我名”
徐家基家学渊源,自幼在私塾受到良好教育。他说,年轻时每天练习写字的,后来比较喜欢魏碑体。就凭这些功底,他写得一手好字。当时接到任务后,他当即就在办公室里找了几张废报纸,一气呵成将桥名写好了,马上就被送到石匠手上刻成石碑。这件现在看来是十分重要的事,在当时就这样简便。徐家基没署上姓名,也未收到任何报酬。
“文革”期间,“外白渡桥”桥名石碑被砸毁了。到1984年,有关部门几经周折找到徐家基,请他补写桥名,他二话没说,展纸挥笔,按照自己既有的书法风格写下了新的桥名。有人问他是否落款时,他淡然一笑:“桥有名,何必留我名。而且原来就没有具名,还是保留原来风貌好。”
别忘了这位“老上海”
今天的徐老先生很高兴自己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夫妻恩爱,儿孙满堂,家庭平和。今天,当我们站在修葺一新的外白渡桥桥头,看到“外白渡桥・一九��七年”的大字时,请不要忘了它就出自一位普通的“老上海”之手,以及这位“老上海”低调的为人处世中所折射出的精神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