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当不少家长都将学习西洋乐器作为音乐学习首选时,一项名为“民族音乐进校园”的音乐计划却在本市启动。为了这项计划顺利在全区推进,卢湾区教育局近日为老师们开设了专场艺术辅导讲座。
别让民乐太“难懂”
“学校里学民乐的孩子确实挺少的,组建民乐队就更难了”,谈及现状,不同学校的老师几乎都有相同的遗憾。在孩子们眼中,民乐无论是调音还是演奏都比西洋乐器“上手”难。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王甫建认为,民乐之所以难以走近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工作者尚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让孩子感受到民族音乐带来的快乐。现在的孩子无法理解瞎子阿炳创作《二泉映月》时的凄苦,这并不奇怪。为此,他建议,“老师们不妨从音乐本身出发,让孩子感受旋律和节奏的优美”。例如,可以将艰深的旋律改编得简单一些,或者将复杂的历史故事编写成易懂的小故事,更可以和美术等学科结合,吸引孩子走进民乐天地。
专业院团多出力
根据“民乐进校园”计划,从今年5月起,卢湾区将面向全区中小学生举行10场专场音乐会,并要求各校利用艺术课时间帮孩子们做好预习工作。音乐会上,专业演奏员们除演奏《喜洋洋》《百鸟朝凤》等经典名曲外,还将讲授相关民乐常识,并和台下听众趣味互动。有特长或有兴趣的同学,都将有机会上台和演员们合奏……
对于校园行会产生的推广效果,王甫建很有信心,他也呼吁,更多的音乐工作者能走下舞台,为青少年民乐普及出更多的力。他告诉记者,新加坡有200多个“华乐”团,氛围浓厚;香港设有专门的青少年“中乐”音乐营,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台湾各类青少年“国乐”普及活动种类繁多;北京各级各类青少年民乐比赛开展得热热闹闹……和同龄人想比,上海的孩子没有理由和民乐一直保持着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