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眼镜因眼而生。选择在6月6日第十一届“全国爱眼日”开馆,上海眼镜博物馆自有它的用意。只可惜,大多数人并不懂得珍爱双眼。目前,全球每年花在视觉损伤上的费用高达250亿元,眼镜在我国家庭的使用率达40%。
爱护双眼,科学先行。让我们跟随上海眼镜博物馆里的两位虚拟导游――格拉西斯(Glasses)馆长和爱眼博士(DrEye),走进眼睛与眼镜的科普课堂。
寒武纪突现第一双眼
认识眼镜,不得不从眼睛说起。世界上第一双眼睛出现在距今5.4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拥有它们的是一群名为莱德利基虫的三叶虫。然而,化石显示,眼睛是突然出现的,此前的三叶虫祖先根本没有这种器官。
作为心灵的窗户,眼睛被誉为“生物进化史上的第三大奇迹”。1994年,瑞典生物学家通过一个计算模型算出,从眼点进化出鱼眼大约需要经历35万代,这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上只是短短一瞬间。这样说来,我们的眼睛不知进化了多少次才变得今天这般明眸善睐。
想给你的视觉增添点新鲜感,不妨把头伸进“动物视觉模拟情景箱”,感受动物眼里的另类世界――鲨鱼对黄色特别敏感,眼睛内的反光球细胞能吸收更多光线,即便在昏暗的水下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蜜蜂的眼睛偏好光谱上从深紫色到橙色一段的光线,隐藏在紫色花朵中的花蜜绝不会从它的余光中溜走;马只有蓝、绿两种色觉,在它眼里,你不过是棵活动的树。
东汉古镜价抵快马
一直以来,不少人都误以为眼镜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舶来品。没想到,眼镜博物馆里的史料证明,最早的光学论著、最早的凹凸镜片都出自中国人之手,眼镜的医用价值也最早被中国人发现。
眼镜的“进化史”,经历了原始传说、单片单柄、双片无腿、双片单腿、双片曲腿五个阶段。除了用于改善视力,眼镜早在古时就成了地位和时尚的“代言人”。
比如,东汉“单片镶圈装柄放大镜”距今已有1800余年,镜片由天然水晶制成,当时的价格抵得上一匹快马,是达官贵人的玩物。到了南宋,眼镜从原来的单片发展到双片,但依然无腿,做工则更加精巧,有铜框的、牛角框的、雕花的,甚至玳瑁框的,就连镜盒都是蛇皮制成的艺术品。深黑色的明代“茶式镜”算得上是最古老的太阳眼镜了,据说,戴上它直接看太阳都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