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2009年上海在八个地区无偿投资5.1亿元 较上年增约15%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28

  根据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的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上海在八个对口支援地区无偿投入资金5.1亿元,实施援建项目568个(不包括都江堰)。投入资金较2008年的4.45亿元增长了约15%,再创历史新高。
  这其中,80%以上的资金和项目被直接用于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牧民生活。因为,“惠农”总是心头事。
  让产品销售有“舞台”
  1月7日至10日,首届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博览会几乎将巨大的上海展览中心“引爆”――红河的石榴、阿克苏的苹果、库尔勒的香梨、都江堰的猕猴桃……每一个展台都围满了拎着大包小包的上海市民。怀着对对口地区农牧民的特殊感情,他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而后满载而归。
  博览会主角,是来自上海八个对口支援地区和都江堰市的近百家农特产品企业、专业合作社。短短4天,他们和沪上各大超市、批发市场等签订了价值20多亿元的产供销协议。
  阿克苏万绿园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理任飞说,在当地政府和上海援疆干部的组织下,他携带红枣、核桃等大量农特产品来沪参展。“展馆、展台由上海无偿提供,连广告也是上海帮忙做的。就好比戏台搭好,广告做好,观众请好,只等我们来唱戏。”任飞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
  万绿园合作社注册资本150万元,由阿克苏当地10多家种植大户联合组建。这些种植大户又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成百上千户农民。任飞说,销路打开了,他和其他大大小小的种植户脱贫致富也就有盼头了。
  “引导对口地区农特产品进入上海销售主渠道,支持农特产品龙头企业拓展上海市场,这是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步伐,探索提升对口支援‘造血’功能的有效途径。”市合作交流办负责人说。为此,2009年上海共配合协助湖北宜昌、重庆万州、四川都江堰等对口地区来沪举办各类推介、展销活动7次,活动经费由上海市国内合作交流专项资金予以补贴。
  在各方努力下,对口地区农特产品进沪渠道日益畅通。目前已有37家来自对口地区的农特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在上海国际食品城设立了直销点。即将启用的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也拟向对口地区敞开大门。
  让产业发展有奔头
  曾经,率团来沪招商引资的红河州委书记刘一平对记者感慨:红河州生物、矿产和旅游资源富集,但是缺钱缺技术,藏在“深闺”人不知。如果能够实现和上海技术、资本乃至市场的全面对接,红河的跨越式发展就有了奔头!
  红河之外,其它对口地区又何尝不是如此?帮扶双方都深刻认识到,只有帮助对口地区把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经济、优势产业,才能实现彻底、长久的脱贫致富。
  于是,去年在上海市区两级政府、多个部门的协调组织下,金桥集团、光明集团、轻纺集团、三毛集团、胜华电缆集团、中发电气集团、致盛实业集团等逾百家上海企业一拨拨地赶赴对口支援地区,考察投资环境,洽谈合作项目。继粤海纺织等企业之后,上海致盛集团董事长张润斌、杰事杰集团董事长杨桂生又达成了落户三峡库区的投资意向;在阿克苏,当地产棉量占全国的1/9,纺织产业却缺乏龙头带动,于是上海下决心揽下这个“富民工程”,帮助建造“西部轻纺城”……
  产业富民,利在长远。上海市政府驻昆明办事处工作人员王东华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一个企业的落户,往往意味着当地数十、数百人实现就业,意味着众多家庭收入的增加,意味着当地经济社会面貌的重大改观。
  为了进一步推动上海企业到对口地区投资发展,市合作交流办于去年9月正式印发《上海市国内合作交流专项资金资助企业投资项目实施细则》。该《细则》规定,本市企业在对口支援地区投资的农林牧副渔种植养殖及产品深加工、连锁商业、开发当地特色优势资源、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项目,以及在上述地区实施的产业转移项目,若满足《细则》有关规定,单个项目可获得上限300万元的投资补助。
  让少数民族享发展成果
  哀牢山脉,大山深处。在上海的援助项目及资金的重点扶持下,云南普洱市拉祜族苦聪人、德宏州德昂族人、红河州布朗族莽人先后喜迁新居,生产生活条件迅速改善。
  如今,从红河州金平县城出发,大约3个多小时的车程之后,莽人新的安居地――雷公打牛村就出现在视线里。崇山峻岭之中,一排排全新的两层楼民居异常显眼。每家每户都建好了猪厩、沼气池、厕所“三配套”工程,村里还有卫生室等公共设施。在搬进新居之前,莽人世世代代以树枝搭棚,人畜共居,稻草铺地当床,搬块石头即枕,唯一的“医疗手段”就是晒太阳,患病之后多是听天由命。
  帮助对口地区脱贫致富,不能让任何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继莽人之后,2009年12月,沪滇双方又签订了《上海参与帮扶怒江州独龙江乡独龙族加快发展合作协议》。根据云南省的提议,上海市正式参与帮扶独龙族加快发展。目前,首批捐赠独龙族聚集地独龙江乡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0万元已经到位。
  和拉祜族、德昂族、布朗族一样,独龙族也属于人口较少民族,目前全族人口不足8000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江流域河谷地带,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靠采集、狩猎为生,耕作方式简单。
  据了解,上海方面将建立和完善产业帮扶资金“长期滚动使用,长期发挥效益”的长效机制,力争通过5年帮扶,推进独龙江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