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形成依托社区辐射家庭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1999年,上海首次将0-3岁教育列入学前教育范畴。目前,虹口、青浦、徐汇等7个试验区已实现了各种形式的送教上门,11个区县系统开展0-3岁教育,使上海市形成了依托社区,以学前教育机构为中心,向家庭辐射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据统计,全市24万0-3岁婴幼儿中,接受完整学前教育的已超过一半。
调查显示,上海0-3岁婴幼儿入托率大约维持在20%左右,80%处于在家庭带养或托养状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大部分“有养缺教”。而据脑科学家研究发现,六岁前应该完成70%-80%的智力发育,七个月大的孩子学会爬动能使3亿个脑细胞建立联系,并直接影响到日后的阅读能力。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早期活动刺激大脑发育,致使上学后出现阅读困难、感觉统合失调等现象。因此,上海从1999年开始学前教育体制改革,将基础教育向0-3岁学前教育延伸,填补了这一空白点。
送教上门实现全覆盖
青浦区商榻镇有0-3岁婴幼儿407名,由于年轻父母务工者多,孩子全部由祖辈带养,学前教育几乎空白。如何让祖辈们懂得科学育儿?幼教老师调研发现,老人们有聚在一起喝“阿婆茶”的风俗习惯,何不“入乡随俗”。商榻镇幼儿园的15位老师利用周末和晚上,带着自己摄制的科学育儿录像、图书,走进社区以喝茶聊天的形式辅导老人如何教孩子游戏,如何进行卫生保育。老人们对这一形式很赞赏:“你们要多来,你们来了孩子活络多了。”
送教上门给了0-3岁的婴幼儿全面关注。徐汇区紫薇幼儿园父母育儿学校从第一期的60个家庭,发展到现在2500多个家庭。卢湾区16个亲子指导站,覆盖全区所有街道和家庭。
早期教育修复障碍儿
卢湾区的年轻妈妈很幸福:生完孩子前脚进门,后脚居委会、妇联干部就不请自来,把科学育儿资料送到家。社区、卫生、教育配合,构筑起科学育儿的区域监测网络,已经成为上海学前教育的一道“风景线”。孩子还没降生,计生委就已经将孕妇健康状况、居住地址、生产时间等信息通过网络送到区早教中心,早教中心会对每个婴幼儿的情况做实时监测,各年龄段的宣传资料由居委会、妇联及时送达各个家庭。
目前,上海系统地开展0-3岁教育的11个区县大部分有了自己的监测网络。建立监测网络给了有障碍的儿童更多“阳光”。0-3岁障碍儿童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一部分儿童大脑的局部“修复”起了作用。
今年3月起,虹口区特教中心与区残联、儿保联手,在全区范围内寻找3岁以下有障碍的婴幼儿,不仅发现7名智障婴幼儿,4名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也慕名而来。一名患严重脑瘫的幼儿,户口在虹口,人住在外区,一直没参加区儿保组织的体检。居委会和区残联在“拉网”调查中发现了这名幼儿,经过曲阳二幼特殊班老师的多次家访,这名幼儿结束了辗转寻医的生涯,及时转到曲阳二幼接受专门针对脑瘫儿童的特殊学前教育,现在已经能够自己穿衣、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