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就政府工作举行首次监督听证
12月18日,市人大常委会就政府的一项工作举行首次监督听证。自此,公民在监督工作中的“声音”更响了,公民和政府也有了更直接的交流平台。
“要逐步扩大人大监督的公开度和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试行将一些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监督事项向社会公布并征询意见,在必要时进行监督听证。”市人大常委会2003年度提出的工作目标,正在成为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的铿锵步伐。
各方所见
人大―――有利政府进一步了解民意
“预计到年底,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左右,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约30万名,城镇登记失业率可以控制在5%以内。”“本市已启动‘三年技能振兴计划’,今年培训人数达19.8万名……”听证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如实汇报。
市人大财经委负责人称,就业工作是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的重点监督项目。听证会之前,市人大财经委就进行了9个多月的调研,了解了基层的一些问题。
某区人大代表反映,他的一位亲戚每天要清晨5点从浦东的家赶到宝山做家政,为啥?觉得做家政丢脸。某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告之,该辖区就业援助员数次为本地一位大学毕业生介绍应聘机会,可屡屡失败,为啥?本人缺技能又怕苦。一些求职者讲述,按照用工单位发布的信息上门应聘,对方往往谎称名额已满……
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市人大常委会深切感到:对于就业,市民有切身的体会,但不了解宏观;政府要决策科学,需进一步了解民意。于是,市人大常委会搭建平台,让公民和政府部门直接面对面交流。
“我们还将把公民代表的发言‘原汁原味’写进本次的听证会报告。”市人大财经委负责人透露,为了全面准确地集中公民意见,市人大财经委将组织人大代表专门接待因名额有限而未能参加听证会的报名者,听取意见和建议。
政府―――对工作很有教育意义
出席这次听证会的政府成员“阵容”强大:一位分管副市长、八个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可见政府部门对听证会的重视。
副市长周太彤感受深切。他说,与平时的座谈会相比,听证会上的意见更具体、更生动、更深刻。政府部门应该经常不断地追问自己:我们的认识是否到位了?政策措施是否完善了?工作是否达到市民期望了?他表示,公民代表提出的建议,将作为明年市政府改进就业工作的重要依据。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祝均一在简要陈述本市当前就业形势和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后,面对公民代表,坦然兜出“家底”:目前就业的总量矛盾尚未根本缓解,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被问及这次有否“考试”的感觉,祝均一连声道“这对政府部门的工作很有教育意义。”他坦言,参加听证会的公民代表发言热烈,带来不少真实问题,而且有解决问题的思考。政府部门的工作要不断深化、细化,更有操作性,以解决不同人群的实际问题。他希望今后还能参加这样的听证会。
公民―――有当家作主的感觉
“下面请听证陈述人发言!”主持人的话音刚落,上海市北海中学退休教师顾明德高高举起手。“有位老人的儿子和媳妇都没工作,现在靠她的退休金度日。按照有关政策,劳动保障部门应该如何帮助他们?”老顾直截了当地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提问。
回答当即作出:“这种情况,只要本人不挑不拣,劳动保障部门可以用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法解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还请顾明德会后将详细情况告诉他,以便他们工作措施更完善。
听证会上,提问一个接一个。上海建国食品经营公司的倪地章询问,劳动能力鉴定上有何规定。华东政法学院的学生王建伟询问,鉴于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的情况,本市在专业设置上有何规定……
每一提问都得到明确的回答。公民代表们满意地说,监督听证很有意义,我们有种当家作主的感觉!他们还希望,监督听证能够成为上海的“寻常事”,如物业管理、献血等事项,都可举行监督听证,倾听群众的心声。
会场传真
社会救助应分门别类
王佩静(曹家渡街道就业援助员):实施低保,使困难群体生活解忧,但其间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现在的低保政策,不只是对象能得到每月的固定补助,还意味着可获得就医、教育、住房等多项优惠,低保成了“一卡通”,这不利于激发就业的积极性。社会救助应该分门别类,有关部门应细化相关政策。比如,解决读书困难的,就要有专门的教育救助。
建立就业“蓄水池”
王振(上海社科院研究所研究员):解决就业问题,一方面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要加大扶持小企业的力度。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还应发展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社区家政等,建立起就业的“蓄水池”。在小企业发展方面,政府部门应提高服务能力,建议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局,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同时重点推进青年创业计划,支持他们创业,再吸纳“4050”人员就业。
发展社区经济
黄克义(田林十村居委会委员):社区经济的发展,能为就业提供许多岗位。目前,社区经济几乎是小摊小贩和流动人员的天地,应该改变,使之成为就业资源,要想方设法推动社区经济走产业化、正规化道路,在壮大发展中起到吸纳劳动力的作用。还应该利用社区情况熟悉的优势,成立社区人力资源中心,就近推荐就业岗位。
关注“4050”就业后状况
林伯祥(浦东交巡警二大队协管员):“4050”人员需要一份能胜任的工作和赖以养家的收入。现在,好的岗位可遇难求,不少“4050”人员的工作是进得快也出得快,一年要流动好几次。政府在帮助就业上花了很大力气,能否“扶上马,送一程”,关注“4050”人员就业后的情况。
重视劳动力福利待遇
孙立平(上海创价人才服务有限公司经理):GDP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带来大约6万就业岗位,但多数是外地劳动力进入有关岗位。这里面,既有就业观念的问题,也有本地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福利待遇的问题,差距使双方不平等竞争。希望各级政府重视这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