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上海“新奇迹”的突破口
――科教兴市名人谈之三
上海过去几年的发展,有人用“上海奇迹”来形容。上海未来该怎样发展,新的突破口在哪里?科教兴市,无疑是一项重要战略,是上海发展的唯一选择。为什么说科教兴市是上海新发展的“华山天险一条路”?在走通这条路的过程中,我们该坚持什么、摈弃什么?
“诺基亚奇迹”,得益于瞄准科技发展前沿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要依靠智力来发展经济,而科技和教育便是智力之源。说到科教兴市,我想引用一个例子,这个例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上世纪60年代,我在丹麦留学,有一次到芬兰去开会;车子开到半路迷路了,我们便下车到途经的一家厂问路,在那里稍作休息;一打听,这家企业叫诺基亚,1865年成立,默默无闻。时隔三四十年,现在说起诺基亚这个名字,不但在中国,在全世界都赫赫有名。
变化从何而来?上世纪90年代,诺基亚公司来了一位英明的总裁,做了两件对公司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大事:一是将公司总部搬到了大学旁边,依靠大学发展自身;二是瞄准科技发展前沿,集中力量搞信息技术,在这一领域又集中力量开发移动电话。由此,诺基亚公司才得以腾飞。现在,芬兰全国GDP中的20%是由诺基亚公司贡献的;曾经是北欧五国中最穷国家的芬兰,如今国际科技竞争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是什么启动了诺基亚的崛起和芬兰的迅速发展?科技。
科教兴市,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科教兴市战略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诺基亚公司从默默无闻到快速腾飞,其中也蕴含着这一道理。当初,诺基亚公司什么都搞,钢铁、纸张、木材、水泥……企业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后来集中力量搞信息技术,开始崛起。我在丹麦留学时,大物理学家玻尔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丹麦是个500万人的小国,不能什么都搞,要搞就要搞最好的,必须能得到国际认可”。丹麦如此,芬兰如此,爱尔兰也是如此。爱尔兰是个380万人的小国,上世纪80年代还是个农业国,可现在成为世界软件出口大国,关键在于抓住了机遇,发展了当时欧洲最需要的软件,一下子就冒了出来。
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要有新的发展,必须抓住机遇,搞有特色的东西;上海的诸多大学、研究所和各行各业,都要发挥特色和特长,只要集中力量搞出一项有国际水平的东西,就会有力地推动城市的跨越式发展。上海这样一座城市,怎样依靠科技来实现大发展,在科技领域中选择哪些项目作为重点,这是需要好好思考和研究的。
每所大学都办成哈佛,社会就会崩溃
一个城市或国家要发展,必须以发达的教育为支撑。1994年我任复旦大学校长时,接待了以色列总理拉宾,在介绍自己国家时拉宾用了一连串数字,令人难忘:“我们国家550万人口,60%是沙漠,90%是干旱地;但我们是农业强国,技术强国,我们有7个世界一流高等院校,3个男性公民中有1人拿博士学位,1万人中有135个教授、高级工程师……”还有一些数字振聋发聩,芬兰首都赫尔辛基,50万人口中有6万大学生;英国诺丁汉,25万人口中有5万大学生。可见,教育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把目光投向引领城市发展的高等教育。一座城市有不同类型的大学,它们组成了一支交响乐乐队,钢琴、大提琴、小提琴……各司其职,发挥作用,组成美妙的音乐。大学没有高低之分,有的只是功能之分。我曾应邀参加美国大学校长会议,有一位校长的话发人深思―――“如果我们每所大学办得都像哈佛一样,那美国的社会就会崩溃”;记得在这次会议上,颁发了五个大奖,有一家服装学院也得了个大奖,这样一所小学校为何能得大奖?因为培养了杰出的专门人才。还有,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仅有2000名学生,在世界上却能排到前五位,依靠的就是三个世界顶尖学科―――航天航空、生命科学、物理学。
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各个大学的目标定位,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固然有办学自主权,但政府部门需要介入“乐队”的设置,与大学校长们一起制定宏观蓝图:各类大学怎样形成合理的布局结构,如何确定富有特色的发展目标和办学方向,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和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还需走出认识误区
科教兴市,在教育层面上,我们需要走出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为有些观念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走出误区,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发展,从而推动城市发展。
比如,有一种观点认为,“一流大学必须是综合性的,没有大的规模,成不了气候”,这样的理解失之偏颇。美国不少大学的例子就说明一个道理:大学不一定要办得“大而全”,每一所大学都要认准自己的培养目标,办出自己的特色,在“乐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上世纪60年代,我们创建了原子核研究所,当时除了科学家以外,最宝贵的人才就是一批高级技工,而现在,这样的高级技术人才越来越少,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又如,许多人认为“优秀人才必须是高学历”。有的企业老总自豪地说“我取得了工商管理博士学位”,而在美国,那些大公司的老总几乎没有人是拿到博士学位的,大多是硕士学位,因为大家达成共识,如果你是博士,就应该从事学术研究或是咨询工作。在一个社会里,不必人人都追求高学历,博士可以成为优秀人才,高级技工也是宝贵的财富。
再如,现在一个行当兴起,大学就会马上成立一个专业,吸引学生报考,新专业层出不穷,这也是有问题的。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应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行“通才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应该设置一个个“小胡同”把学生固定在里面。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