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福建旅游业取得了跨越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将海峡西岸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与文化旅游中心”、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福建省“十二五”规划将旅游业培植成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新的主导产业的要求,该省充分挖掘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滨海旅游、红色旅游等优势资源的潜力,重点打造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走科学、跨越式发展之路。
福建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接待境内外游客数4.6亿人次,其中国内游客数4.45亿人次,入境游客数1472万人次,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108%、109%和70%;旅游总收入累计达5298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47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16亿美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122%、129%和118%,2010年旅游业收入相当于全省GDP9.5%。不仅如此,全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5.5万人,初步形成较为齐全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产业规模得到明显的提升,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落实“旅游强省”战略,福建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地各部门建设了一大批旅游基础设施,通过加强对交通、供水、供电、通讯、旅游饭店、旅行社等配套设施建设,旅游要素支撑体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该省旅游在建项目近600个,完成项目投资超过500亿元,已有240多个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从而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品牌影响的旅游景区(点)。武夷山投资1.05亿元建成旅游服务中心,推出《印象大红袍》大型文艺节目。福建土楼完成投资4.27亿元,修建景区道路、游客服务中心、景观长廊等旅游基础设施。“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投资共安排20805万元,补助生态、文化、滨海、红色等80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未来,福建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全省初步形成了“一区、两带、三圈、四中心”的大旅游格局,即:海峡西岸旅游区;蓝色滨海旅游带、绿色生态旅游带;以厦门为核心的闽西南旅游经济圈、以福州为中心的闽东北旅游经济圈和以武夷山――泰宁为龙头的闽西北旅游经济圈;福州、厦门、泉州、武夷山等四个旅游中心城市,从而奠定了该省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主体框架结构,旅游发展重点区域已然成型。
资源分散、文化挖掘不足,制约福建省旅游业发展
福建省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
一是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福厦泉等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内陆山区旅游产业链条尚较薄弱。不少境外游客和省外远程游客进入福建省的主要旅游线路是三点一线,即厦门、土楼和武夷山三个旅游目的地。全省发展规模、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缺乏对中远程游客有较强吸引力的特色精品和高端产品。
二是旅游分散开发,有待于加强资源整合,串点连线。旅游产业链效益不明显。“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目前福建省的旅游收入主要依靠游客必须消费的餐饮、住宿、交通和门票。由于该省旅游商品品种不丰富、特色不明显、携带不方便等,导致购物消费在旅游总消费中所占比重不高。
三是文化、旅游互动结合不足,需要进一步发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等资源潜力。福建省是文化资源大省,八闽地方文化富有特色,但文化旅游内涵挖掘不够,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旅游开发不够,由于缺少有文化、有内涵、有特色的文艺场馆和演艺节目,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文化消费力低。
四是旅游企业在产品设计、营运模式、经营服务等方面的创新能力有待引导和提高。以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旅游业发展机制尚未形成,有效地多渠道、多元化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旅游,特别是吸引有实力、有品牌的大企业投资旅游大项目有待加强。
加大力度,促进福建旅游科学发展
——突破发展瓶颈。积极争取国家对台旅游先行政策,争取将福建建成“国家级海峡两岸旅游合作试验区”。积极推动境内外旅游业界参与平潭综合实验区、东山岛生态旅游开放开发。加快推进在武夷新区设立武夷山省级旅游经济综合改革实验区前期工作,借鉴省外成功经验,积极探索。
――落实政策措施。以新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指导,落实有关旅游业用水、用电、用气等价格政策,支持企业利用荒地、荒坡、荒滩、边远海岛、存量房产、土地资源等兴办旅游业。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在土地征用、规费征收、劳动力安置等方面积极予以支持。
――完善发展布局。一是围绕打造“海峡旅游”品牌,整合、保护、开发滨海、生态、文化、红色四大优势旅游资源,拓展完善一批骨干型旅游建设项目。二是加强资源整合,以武夷山市为龙头,整合南平、三明、龙岩三市的武夷山双世遗、泰宁丹霞地貌、永安桃源洞、连城冠豸山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福建土楼、古田会址、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着重发展面向两大三角洲为主的观光旅游和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提升福建西部旅游产业竞争力;三是在重点景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同时,加强旅游信息系统等建设,扩大营销,提高景区知名度和市场覆盖率;四是发展海洋旅游新兴业态,加强国际邮轮港口建设,重点打造厦门邮轮母港,建设福州邮轮专用码头,完善嵛山岛、三都澳、平潭岛、湄洲岛、东山岛等滨海景区的旅游专用码头,加强游艇游船码头和内陆游船码头的建设。
――延伸产业链条。一是旅游饭店建设。优化旅游饭店结构。大力发展经济型饭店、家庭旅馆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住宿设施。二是旅游购物建设。研究建立福州、厦门、武夷山、泉州、平潭等重点旅游区免税购物商场。三是旅游文化演艺与娱乐业建设。引入高科技手段,丰富旅游娱乐项目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娱乐项目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和观赏性。(胡宗潭 李逢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