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教育迈向现代化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22

  上海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打下了数不尽的桩,令这座城市根基稳固,前程远大。我们记录的,是一根精心打下的“教育之桩”。近年来,上海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搭建的高等教育“立交桥”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大手笔的投入使更多孩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环境,日益加快的国际化步伐赋予教育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数字说话】高中阶段入学率:1990年:75.9%,2002年:98.5%;普通高校录取率:1990年:12.4%,2002年:77.2%;到2001年,全市高校在校生45.7万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28万人,研究生..9万人,分别比1989年增长122%和307%。
  一位高校招生办的老师最近向记者感慨:上海的家长和学生越来越“精明”。以前在招生咨询时,家长们只关心“孩子考得进吗”;现在呢?学校师资水平、专业特色、发展前景一一问来,还要专程实地去看校舍。
  “不但要有书读,还要读好书。”这一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上海的高等教育已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主导权的转移,是由于办学体制的创新:1994年,上海率先实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婆婆”,并校挖潜;到2001年,公办高校比90年代初减少了20所,在校生规模却扩大了近6万;1992年率先开办全国第一所全日制民办高校,如今,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已达31个,“容量”约占全市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1%,成为高教队伍不可忽视的“生力军”。13年来,上海一次次“领先一步”的创举,让高考“独木桥”变“阳关道”,而阳关道也越来越“立体”:秋季高考没考好,可以参加次年的春考;没考上理想的学校,努力一年,还有机会到名校“插班”;专科生想再深造,可参加“专升本”考试……如今,上海18―22周岁人群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近50%,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由1989年的8.9年上升到了现在的13年。
 
 机制创新提升标准化:让每个学生享受良好教育环境
  【数字说话】1991年至2001年,上海各级政府共投入教育经费55..78亿元;1989年以来的13年里,新建、改建校舍和教学用房近1300万平方米;近4年建成学生公寓和校外学生村160万平方米,相当于前48年学生宿舍总面积的1.5倍。
  最近,嘉定区安亭小学一位校友返校寻旧,却被母校新貌惊呆了!记忆中的校园:两栋陈旧的教学楼,加一块巴掌大的泥巴操场。如今,呈现在眼前的是占地1.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舍群,宽带网铺设到每一间教室,一座多功能室内体育馆让体育课“风雨无阻”。
  13年来,上海大中小学校园的变化前所未有:市区的“弄堂学校”已成历史,在郊区,校园成为“最漂亮、最现代化的建筑”。沧桑巨变来自前所未有的改革魄力:投入40亿元实施陈旧校舍改造、薄弱学校更新工程、中小学校舍达标工程;再拿40亿元新建11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10所现代化标志性中职学校;打造松江大学城和南汇教科园区,仅一期工程就是30亿元……
  巨额建设资金从哪来?在保持政府教育支出连续增长的同时,上海率先探索教育发展型项目市场化投融资新机制,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成本合理分担的投融资格局。“多赢”策略赢得八方支援,标准化建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大扩容,如今,有60%以上的高中阶段学生就读重点学校;60%以上在校大学生在新校区就学。
  机制创新保证了标准化建设的“标准”不断提升,电脑、宽带网、多媒体乃至先进的“数字信息化系统”走进了大中小学的教室,传统的“黑板+粉笔”教育模式面临“革命”……上海教育部门承诺:到今年底,完成“校校通”,实现小学15人一台,初中10人一台,高中8人一台的标准化电脑配置,构建起贯通全市所有学校的信息高速公路。
  
观念创新引领国际化:赋予教育一个全球的视野
  【数字说话】自1992年以来,来上海留学的外国学生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2002年,上海高校共接收了9000多名留学生,其中八成以上为自费生。始于1992年的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如今合作办学机构达156个,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
  一年接待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人次来访!复旦大学的校领导说:“外事部门忙得吃不消”。光今年,已有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接过了复旦大学的聘书。教育系统双向交流的渠道热得发烫―――上海教师到世界名校去培训早已不能算什么新闻,仅在今年暑期,就有千名中小学教师被派到海外集体“充电”,掌握一口流利英语,在世界教育最新的潮流和理念中浸染一回。交流,是为了更新观念。上海教育观念创新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过。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在全国最早提出开展“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实行中小学第一期课程改革,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从死读书转变为活读书”;1998年又启动了中小学二期课改,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构建起“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上海学生的书包,就会发现有不少“洋教材”。近年来,上海已陆续引进了英语、劳技、自然、新综合科学4个学科24种国外优秀教材。引进教材,正是为了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
  国际化的教师,用国际先进的教材,教出一批批国际化的人才。各高校和境外知名大学合办的MBA项目中,一种被称为IMBA(国际工商管理硕士)的毕业生得到跨国集团格外的青睐。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其课程设计和授课都有鲜明的国际化色彩,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获得了最可宝贵的展望全球的视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