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贝岭巨资建张江基地
“从去年7月份开始,厂房正式动工,到现在仅用1年多时间就已基本落成,速度是比较快的。”9月20日下午,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贝岭张江芯片生产基地,项目总指挥周卫平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张江高科技园区项目施工现场,记者看到上海贝岭投入巨资新建的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专用生产厂房及其辅助设施均已基本建成,外墙装饰工程也已基本完工,工人们正抓紧进行厂区内的最后收尾工作。总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由三层主体厂房、动力设备厂房、办公大楼组成的银灰色建筑群,在秋天夕阳的映照下倍添壮观。
项目紧张有序推进
上海贝岭张江芯片基地是国家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在资金方面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去年上半年,国家通过工商银行下达了4.15亿元的贷款额度,同时由国家财政给予4980万元的贴息资金。据业内人士介绍,集成电路制造不但技术密集,同时也是资金密集。
集成电路企业建设一个全新的8英寸项目,需投入6亿―7亿美元。
上海贝岭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没有因资金问题而影响到项目进度。
周卫平介绍,按国际惯例,项目建设期最短18个月,在18个月中有很多变化。市场对技术、产能的需求,在这个行业变化很快,每个企业都需要根据这些变化作出调整。
同时,企业在建立过程中要考虑自己的合作方、合资方与技术转移方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
张江基地在立项时,原计划建6英寸0.5至0.35微米生产线,随着国际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形式的演变,公司果断决定将公司新生产基地的技术水平提升到8英寸0.35微米。
这样的产品定位对于原来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公司原来擅长的是通信类电路、1.2微米以上这样一个范畴,现在从4英寸到8英寸、从1.2微米到0.35微米都是提升了两代。
公司在抓紧厂房建设的同时,也在加紧进行设备的采购与安装。目前正在进行动力设备的安装,并制订了工艺设备解决方案。估计明年一季度能进来,经过安装、调试与验收,争取明年上半年试流片,然后试生产,试生产2―3个月后,明年四季度正式投产。
投产之初月产2000片,然后逐步开始增加。从理论上来说,可以每月上量3000―4000片。
从全球范围看,国外8英寸产能有200多家厂,产能小的月产1万多片,大的月产5万多片。在生产成本构成中,设备折旧所占比重很大。
上海贝岭张江基地项目设备采用的是原厂翻新的设备,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可以取得成本上的优势。
按项目目标,投资将分期进行,最终达到月产2万―3万片。另外,上海贝岭张江基地还预留了二期发展用地,规模比一期更大。
填补巨大需求缺口
目前,中国正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导入地,在张江就有中芯、宏力、贝岭3家已建或正在兴建8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这会否导致产能过大呢?
周卫平表示,中国集成电路产品的市场需求很大,现在自产的仅能满足20%,而且即使在这20%当中,大量的都是1微米以上的低端产品,真正亚微米以下的产品很少。
对比中芯、宏力和贝岭所建的生产线,三者的共性为都是8英寸。同时,贝岭和其他两家又有很大的差异,主要差异表现在中芯、宏力无论从产能规模,还是技术档次、投资强度来说,都大大超过贝岭。
贝岭的特点是中资成分高,控股方代表国家进行集成电路的建设。
另外,从技术上看,是以国内原有集成电路技术为基础,切入点是0.35至0.25微米,属于适合自身发展的领域。工艺是有一定针对性,如数模混合等,是基于我们的国情而采用的工艺。
上海贝岭张江基地项目的产品定位能与国际主流工艺起到互补作用,紧随国际主流的发展。中国市场的特点,或者说中国产业链的特点,是仅具备了非主流或次主流的产业链,所以现在的项目定位比较适合贝岭,比较适合中国的产业链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