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建设数字校园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
2002年“长宁区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长宁区提出,“围绕‘数字长宁’的发展目标,长宁区基础教育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区政府将打造数字长宁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明确提出长宁教育信息化要成为“数字长宁”的标志性工程。区教育局相应提出建设“数字校园”的目标。近一年来,长宁区基础教育加快信息化建设,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包括硬件、软件与潜件
信息化建设包括硬件、软件与潜件建设,具体工作:
1.硬件建设
首先抓三层网络建设:区教育信息网、校园网、计算机教育网。区教育信息网采用“有线通”光纤接入,目前市三、延安、仙高、建青、开元、东延安等校有较完善的校园网,区教育学院、现代职校、江五小学等也有局部的校园网络。所有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室都已联成局域网;至2002年8月,全区60所中小学完成“有线通”宽带接入,占总数87%。
其次抓三类教室建设:学生计算机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演示教室。计算机教室按中学50台、小学40台配置,做到操练一人一机,(市教委提出二人一机);所有中小学都配置了教师电子备课室,有图形扫描仪、视频采集卡、光盘刻录机等多媒体设备;所有中小学都配置了多媒体演示教室,有电脑、视频展示台、录像机、DVD、音频功率放大器、液晶投影仪等设备。
2.软件建设
首先建立三种平台:教育管理、信息交流、信息过滤平台。教育管理平台:为校园网建设单位配置教育管理软件,为所有高中配置学籍管理软件,为所有学校配备财务会计管理软件;信息交流平台:为区教育信息网建设信息发布和检索系统、教育研究论坛,校园网平台都有校园网站、电子邮件、校园ICQ等软件,方便师生信息交流;信息过滤平台:保障中小学生上网安全,加强网络德育,为所有中小学配置了信息安全过滤软件。
其次构建三个支架:教学支架、资源支架、研究性学习支架。包括配备二笔输入法、虚拟上网、网页设计制作等软件;配备“百年树人”、“K12”教育资源库等软件,并收集若干视频教育资源和本区优秀教学软件,供全区师生共享;为部分高级中学配备了专为研究型课程与研究性学习使用的软件。
3.潜件建设
首先成立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由区教育局局长任组长,区拔尖人才任常务副组长,加强领导。成立区教育信息中心,归区教育学院领导。各中学建立“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及相应办事机构。借助外脑,聘请信息技术专家组成顾问团,建立注册本区的IT企业与学校咨询联谊会,建立社会化服务的专门渠道。
其次抓区教育信息网、校园网、教师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演示教室的建设,深入调研、认真分析、专家咨询、公开招标、加强监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第三拟订“数字校园”硬件、软件、潜件建设标准和规范。制订“关于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估规定”,使该项教育纳入规范化管理。
第四进行三类培训:全体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的“Intel未来教育”培训、网络管理员和信息员的信息技术业务培训。2002年9月前完成全区非计算机学科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与考核;2000年以来全区完成了500多名骨干教师、学校领导的“Intel未来教育”培训,总结经验,出版骨干教师的培训论文集。2001年完成中小学网络管理员第一期培训,2002年对中小幼网络信息员全面培训;9月份开出新课程,组织学科带头人进行新一轮计算机应用培训。
二、优化教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1.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在高、初中普及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2001年9月开始,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区12所小学进行了“IT活动课”的实验,在开放式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学会学习和创新能力。各校努力改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电脑设计与制作成果展,2001年区教育局获得了优秀组织奖、优秀布展奖和教师10个一等奖、学生7个一等奖、22个二等奖、48个三等奖共81个奖项。
2.推广各种有效的现代教学模式
2001年以来,区教育局先后在仙霞高级中学、新虹桥小学、向红小学召开推进教育信息化现场观摩活动,推广各种教学模式,得到市教委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的好评。主要有班级授课集体演示型、自主学习个别研究型、网络环境主体交互型等课堂教学模式。
三、构建网络,加强教育信息交流
区教育局与区信息中心抓好各校信息员队伍建设,组织信息员新闻写作培训,大部分中小学积极提供本单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态、新闻,今年以来,共收到并发出50多所中小学数百条信息,极大丰富了区教育信息网的“教育新闻”资源,促进了信息交流。信息发布初步做到:新、快、实、特。
四、精心组织,实施“校校通”工程
落实全年市府实事工程“为普通中小学增配电脑、实施‘校校通’工程、推进普教信息化建设”,做好以下工作:
1.实现全区校校通
到今年8月底,凡有线宽带覆盖的中小学,通过“有线通”连接因特网和区教育信息中心,师生共享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有线宽带暂不能覆盖的几所学校,通过ADSL或其他方式实现宽带/专线接入。挖掘现有设备潜力,中小学机房全天开放。
2.建立一批校园网
着手建设35个校园网,按照市教委“加强初中”的有关精神,今年所有高完中、初中(可能撤并、改建的除外)和部分办学有特色的小学先完成,将在2003至2005年三年内,分批全部建成校园网。校园网建设以教学信息化、办公自动化、交流数字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覆盖全校主要楼宇,并与区教育信息网、市教委中小学信息网和中国教科网互联。
3.开通远程教育网
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行政会议时效,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信息效能,着手建设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连结全区中小学和教育局直属单位共计约80个单位。
4.配置数字学习室
今年8月,完成市府实事工程规定的小学15:1,初中10:1,高中8:1的学生数和计算机配备比例数,配备电脑总数约为1249台。同时,为全区中学和建设校园网的小学配备数字化学习室,作为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课程教学的课堂、开展研究型课程或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平台、拓展学生视野可以阅读光盘和浏览网络的电子阅览室。
5.开通社区教育信息网、国际互联网
今年6月,在教育信息网上开设招生咨询、家长之窗等栏目,让社区居民共享教育信息资源。重点和特色学校分批接入光纤与因特网互联。
6.推进数字化教育科研
实施《区域推进数字化学与教的研究与实践》课程研究,探索区域层面全方位、有序地推进数字化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