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学科高原“星”光灿烂
日前,国家教育部公布全国高校国家重点学科排行榜,复旦仅位居北大和清华之后,以拥有40个国家重点学科的骄人成绩名列第三。
专家观点:复旦大学的重点学科具有整体水平高、基础学科强、发展潜力足三大特点。换言之,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和积累,一片可观的“学科高原”已在复旦大学形成。
13个“重中之重”
今年8月,世界数学大会将第一次在中国举行,复旦数学系的洪家兴教授获此殊荣:应邀在这次大会上作45分钟的报告。复旦数学学科的国际声望可见一斑。群体学科“高原”效应的凸现,源自瞄准世界一流大学的高起点。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大学,一定要有一流的学科。复旦大学的领导班子在实践中认识到,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一所大学的发展首先就要着眼于学科建设,通过抓学科,把学校发展的战略布局构架好,在此基础上推动科研和教学,并决定资源的流向。因此,在为实施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而制定的“三年行动计划”中,复旦大学将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同拨款的12亿元分配如下:5亿元直接投入学科建设,近3亿元用于现有学术队伍的建设,近1亿元专门用来引进人才―――12亿中的8亿元被直接或间接投到了学科建设上!
学科建设有序推进―――学校启动了“重中之重”学科、交叉科学学科、校重点学科、特色方向学科和扶植学科等学科建设重点项目,形成了一个有着不同层次目标和内容的学科建设新格局。重金投入的13个“重中之重”的学科中,有一批实力不凡的基础学科,成为能冲击世界先进水平的“领军”学科。由谭其骧先生创建的历史地理学学科在国内的地位无人撼动,现在又将走向世界。该学科和哈佛等国外知名大学合作,预计到2003年底,完成自公元2年至1820年全国县级及县以上政区的延续性地图级相应的数据库研制任务。这项研究被国际学界视为“世界最高水平的历史地图和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和上海的发展和建设密切相关的微电子学、金融学等同样也成为复旦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1+1>2”的效应
复旦大学有个“Med-X”基金,颇引高校同行“眼热”:强调医学和生物学、医学与管理学科之间的融合,确定了后基因组、组织工程、基因疫苗等新技术、新领域的重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创新药物的研制;生物医学工程;医疗保健改革、卫生事业管理及医学与社会的软课题研究等4个优先支持研究领域。
而这个基金的诞生,托的是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之“福”,两校合并后,增量显而易见:复旦因此拥有22名两院院士、530名教授和799名副教授。但是,复旦要的显然不是学科和高层次人才的“堆积”,复旦提出“融合”一词:学科与学科的融合、引进的人才和原有人才的融合,求一种“化学反应”,化出复旦“和而不同”的学术氛围,这种“和而不同”的学术氛围,让学科建设这个“根”得以开枝散叶。“1+1”产生了大于2的效应:复旦的学科体系呈现文、理、医三足鼎立的相对完整格局,一批与医相关的“交叉边缘”学科纷纷涌现,它们又成为复旦学科体系中新的生长点。去年,全国新增“973”项目18项,复旦大学一举独得3项,列全国高校第一。其中一项“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就是以学校启动的蛋白质组学交叉学科项目的研究工作为基础,该交叉项目由生命科学院、化学系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同承担,科研与临床相长。111的背后复旦近年不遗余力引进各类骨干人才111名。像复旦新闻学院通过竞聘产生的4个系主任中,一半是“外来户”,新闻学院黄芝晓院长更是传奇:“不当总编当教授”。复旦领导班子对“111”的解释是:学科高原的形成,关键在人才。有人,学科就兴旺。引进与校内原有人才交融,能“补缺攻坚”。脑科学(神经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前沿领域,复旦大学原有脑科学中心和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后又成功地“成组”引进了以杨雄里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组部分骨干,该项目9个子课题组3个落户复旦,复旦在神经生物学学科中的领先地位因此而立。化学系先后引进杨原(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赵东元(长江特聘教授)、贺鹤勇(长江特聘教授)、金国新(长江特聘教授)等一批中青年杰出人才,一个青年创新群体的脱颖而出,推动了化学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在生物多样性研究这一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引进的人才更是独挑大梁:学校从武汉大学引进陈家宽教授,成立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又先后从海内外引进钟阳、卢宝荣等中青年杰出专家,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高水平的学科梯队,结果,不仅争取到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实验室还获批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所在的生态学学科点最近又被批准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