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境内外投资者争相抢滩申城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38

  从市外资委和工商局传来好消息:今年上半年,本市吸引合同外资达到了52.17亿美元的历史高位,同比增长30.33%;外地来沪企业也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上半年共有2868户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外省市投资企业来上海落户,同比增29.3%。上海已成为境内外投资者近悦远来的“福地”。
  是什么让境内外投资者争相抢滩申城?除了日益完善的硬件基础设施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声誉之外,政府部门致力营造的服务“高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过去一年,本市各级政府实施了提高服务效率的攻关工程,以及覆盖全市33个委办局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坐落于松江出口加工区的台资企业达丰电脑,今年终于拿到了美国戴尔公司的订单,预计全年生产笔记本电脑将达200万台,出口额可突破60亿元。能赢得如此大额的订单,本市的“大通关工程”功不可没。据了解,原来产品出口经过海关、商检、退税等环节需12个小时,而戴尔公司的要求是4小时。为此,上海在松江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等地进行“大通关工程”试点并取得显著成功,最短通关时间缩短至2.5小时。
  对于投资者而言,没什么比繁琐的审批手续更令人头疼的了,本市去年开始进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他们送去了福音:取消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的审批(允许类)、取消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许可证的审批(一般竞争类)、取消4万平方米以上房地产项目建议书的审批……一年之内,622项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136个审批事项被简化。涉及到无法取消的事项,也本着为投资者服务的考虑,想方设法从程序上给予便利。如工商局为境外跨国公司来沪投资特别设立了“绿色通道”,对企业登记过程中涉及前置审批事项的企业,采用“并联审批”办法,提高办照效率;
  外资委把对三资企业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合同章程的审批合三为二,缩短了审批周期。营造服务“高地”,不仅体现在程序的便利性上,引领形势而动、先企业之忧而忧才是真正高明之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市场的放开将使外国投资方式从直接投资转向以购并为主,于是一部《外商投资企业收购兼并规定》迅速出台;传统的企业名称登记方式使商号侵权成了个老大难问题,于是《上海商号登记管理办法》又早早酝酿起来;还有支持外省市企业来沪投资的“24条政策”,支持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19条政策”……所有这一切指向同一个目标:让上海变成投资者的“福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