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石泉街道1800名志愿者开创“居家养老”新模式
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谁说老人独居无人管?在普陀区石泉街道发现这里2357名80岁以上的老人,无论是谁,始终都有“孝子”守望。更令人赞叹的是,这些守望的“孝子”与老人们非亲非故,个个都是社区的志愿者。
4年来,石泉街道从当初的几十个志愿者照顾几十个特困独居老人,发展到今天的1800名志愿者使全街道所有需要照顾的老人都得到“守望”,并已成为一个覆盖全社区且行之有效的敬老服务网络,为沪上“居家养老”开创了一种新模式。
每天见一面―――责任重如泰山
在石泉,要成为一个手持聘书的“守望服务志愿者”,并不是一件徒有虚名的事情。这项工作的主要策划和组织者之一的街道民政科长肖兆明告诉记者,他们为每一位老人选择“守望服务志愿者”都十分慎重,除了必须征得老人的同意外,志愿者与老人之间还得签约,双方关系一旦确定,志愿者对老人的“守望”责任就重如泰山。他们不仅要对老人的特殊困难随时照顾,而且平时必须每天与老人见一面,到家中问问老人的各种情况。
今年春节前的一天,志愿者沈仁芳来到“守望”对象张文鸢家,怎样敲门屋里也没人答应。这可吓坏了沈仁芳,她立即奔向居委会报告情况,并通过各种关系和线索寻找张阿婆。经过整整一天的寻找,终于通过长途电话,在杭州张阿婆妹妹的家里找到了她。一场虚惊,更令张阿婆对志愿者和居委干部的关爱感动不已。
一叫有人应―――救急落到实处
无论是孤寡老人还是有子女的独居老人,“居家养老”最怕的就是一旦发病叫不应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石泉街道经过几年努力,为45名孤寡和独居老人安装了“阳光呼叫器”,为24名特困老人登记、安装了“安康通”,为2000多位80岁以上高龄老人安装了求助电铃。
80岁老人刘笑莲,儿子长期居住在国外,平时日常起居都由志愿者和居委干部照顾。一天,她突发高血压,通过求助手段,志愿者和居委干部在第一时间赶到她家中,并将其迅速送到医院抢救。由于抢救及时,刘笑莲终于脱离生命危险。近来,她的一些子女和亲友多次动员她到国外或其他地方养老,但都被老人谢绝。她说:“有这么好的志愿者‘守望’,这是我晚年的福分。”
守望无盲点―――结对从不空缺
石泉街道“守望服务志愿者”队伍的人员时常发生一些变化。但从来没有出现被守望的老人无志愿者上门服务的情况。志愿者的队伍只要一有空缺,就会有人及时补上。
今年春节,89岁老人宋翠英的“守望服务志愿者”丁素兰不幸去世,她的家人在万分悲痛之时,仍没有忘记宋翠英。丁素兰的丈夫谢金贤主动找到居委干部要求接着妻子继续“守望”宋翠英。
“守望”老人并非易事。石泉街道在寻找志愿者时,优先选择那些待退休和刚刚退休能够天天上门服务的居民,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爱心。
84岁的庄子英老人性格特殊,亲朋好友也时常难以适应。志愿者满旗云与庄子英结对后,庄子英的生活用品,大多由满旗云采买。庄子英对满旗云买回来的东西时常感到不满意,每当此时,满旗云总是毫不犹豫地说:“我去退。”为了让庄子英靠有限的养老金能过得更好一些,满旗云常常将买回来的东西按低价算给庄子英。渐渐地,庄子英对满旗云充满了感激和信任,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和“私房事”都说给满旗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