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走近“新型产业体系”
一座城市,是一部奋斗史。
当历史走到今天,已谱写昨日辉煌的上海,靠什么去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续写新世纪的精彩篇章?
往事可师,上海GDP连续十年两位数增长,正发轫于1992年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而今迈步从头越,高起点上求发展,上海再次从改造产业体系开始发力。市委书记黄菊在上海市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今后五年,上海要“基本建立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型产业体系”。这对上海的未来,意味着什么?这给上海的市民,又带来了些什么?
时不我待新发展
石磊(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上海要保持年均GDP增长率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到2007年,上海人均GDP要达到7500美元,靠什么?靠新型产业体系的支撑。从历史上看,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仍是一座工业母机,1992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过33.1%,通过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2001年这一比重上升到了50.7%,形成了二、三产业两个轮子推动经济发展的较好格局。但世界公认,一般国际大都市的第三产业比重都在70%以上,东京、纽约、伦敦甚至超过80%,和它们比,上海有差距。不仅如此,上海的产业内部结构也急待提高,第三产业中传统商饮业比重过大,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还大有发展空间;而第二产业中,高新技术的成分偏低,不少过去我们所倚重的产业,如钢铁、传统家电等的先发效应在消失,竞争力在减弱。所以,上海必须尽快建立结构更合理,附加值更高,辐射性更强的新型产业体系,方能保证上海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黄仁伟(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新型产业体系对上海发展至关重要,从国际经济大格局看,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形成新的国际分工体系,越来越多的跨国集团将产品的研发、营销、采购中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不再仅仅将其作为制造基地,上海能不能抓住机遇,关键看新型产业体系能否和国际接轨。另一方面,由于入世后,减让关税、取消配额限制,将使缺少核心技术、竞争力薄弱的产业受到巨大冲击,上海建立新型产业体系,时不我待。
石磊:建立新型产业体系,也是上海对全国的责任。江总书记要求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非常看重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通过产业的分层次扩散、转移和带动,促进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技术水平提高。上海的产业体系越先进,其辐射功能就越强。
产业体系“新”何处
秦德君(市委综合处调研员):从整体产业布局看,上海将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从具体产业门类看,黄菊书记的报告提出,上海将尽快形成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都市型产业构成的新型产业体系,这与上海“十五”计划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即大力发展附加值高、关联带动大的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等六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现代物流等四大新兴产业,优化发展石化、钢铁两大基础产业,鼓励发展服装服饰、食品加工等都市型产业。
石磊: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在“发展中调整”是最大的特点。比如信息产业被列为发展重中之重,到2005年,该产业增加值占上海GDP的比重要从现在的8.1%提升到13%,可见上海占领产业高地的决心。又如发展汽车制造业,上海将着重在增强整车设计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开发上投入“重兵”,以应对5年内进口汽车平均关税降至25%的挑战。依托“三港”,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仓储、加工、运输、信息、服务相互融合“一条龙服务”,使货物的流动更便捷,资源的调配更高效,上海将成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基地。这样的例子,在新型产业体系中举不胜举。
夏雨(市经委规划室主任):新型产业体系的另一个特点是,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黄菊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上海工业要建成微电子产业带、国际汽车城、化学工业区、精品钢材四大产业基地,工业项目向国家、市级园区集中,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等等,都是集聚思想的体现。
现代经济研究认为,产业集聚可以做到产品项目一体化,增强产业链内企业的互补性;水电等公用辅助设施、道路管网的统一建设,降低了开发成本;产业集聚,还使环境保护的投入提高效率;同时因集聚区统一的形象宣传,增加了它的知名度和对专业化资本、人才的吸引力。
申城百姓得实惠
石磊:归根结底,它保证了上海经济的发展,保证了上海人均GDP到2007年达到7500美元,这决不仅是量的飞升,也是质的飞跃。钱袋子鼓了,百姓生活会更上一层楼。到那时,信息、汽车、生物医药的发展,将给上海乃至全国人民拥有更丰富的产品;商贸、流通的发展汇集全世界的优质商品;而服务业的水平提升,让市民体验到更周到、更全面的服务……王欣(上海讯捷公司职员):这两年上海的轿车“行头”翻得快,一会儿是别克、帕萨特,一会儿又是赛欧、波罗,看得大家眼花缭乱,比起以前一款“普桑”十年不变脸,老百姓的选择多了。听说上海今后每年至少要推出一款新车型,阿拉爱车族真是爱不够!
周志芳(信谊药房职工):我前两天到商店挑电视机,不看不知道,大屏幕的“背投”、高清晰度电视机,现在都有“上海制造”了,质量不比进口的差,价格却便宜得多,以前做梦也想不到。再兜一圈看看,数码相机、MP3、MD……全都有上海货。
夏雨:新型产业体系注重集聚,对土地资源贫乏的上海来说,意义重大。大批市区工厂外迁,为中心区发展第三产业,改善城市环境,营建提升城市品位的大型绿地、公共设施创造了条件。
严续生(上海眼镜二厂退休工人):我们老百姓也看得见,摸得着。我家住在天山路,原来隔壁就是天原化工厂,老觉得这一带的空气特别呛,老伴天天吵着要搬家。现在,市里把化工厂搬到漕泾工业区去,这里以后要建大型绿地,搞休闲街,开发房地产。我不搬了,再过两年,这里肯定会“闹猛”起来,我不要太有信心噢!
面对明天,上海充满自信。
面对明天,上海人民满怀憧憬。
走近了,新型产业体系,它给我们的明天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