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泉州:不遗余力申报“世遗” 整治“海丝”景点周边环境(图)

来自:泉州晚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39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的申报点——泉州天后宫

海内外专家在洛阳桥考察

真武庙见证泉州“海丝”的辉煌

漫长而曲折的一条道路,横亘于中华民族宏伟的史册上。它有个饱含诗情画意的名字:海上丝绸之路。

  日前,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了新信息:泉州、宁波、广州三个城市将捆绑进行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据悉,目前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正在进行的只是亚洲的“沙漠”部分,中国将与东亚几个国家联合申报,丝绸之路的海上部分还没有开始进行申报。虽然丝绸之路申报“世遗”还没有进入实质性的申报程序阶段,但包括泉州在内的许多城市已经做了许多准备。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将把中国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捆绑申遗,还将把相关的文化遗存一起捆绑,联合国有关官员也同意了这一做法。

  泉州“申遗”走在前头

  “海上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连结东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联系着中国和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元。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起点之一, 宋元时期,泉州展示了“涨潮声中万国商”的全盛时期。泉州刺桐港内外樯帆林立,刺桐港跃上了东方第一大港。 泉州古城至今仍保留着众多相关文物古迹,让人回首历史文化名城昔日的辉煌。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城市,申报工作已经准备得相当完整,申报文本的编写、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整治、法律法规健全、保护规划编制等诸多方面成效明显。

  泉州的“申遗”吸引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国际官员、著名专家、普通游客,纷至沓来。

  2004年7月13日至7月15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总协调员尤嘎博士深入泉州市各个“海丝”史迹实地参观访问。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尤嘎博士说: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之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的10多个申报点,涵盖了泉州刺桐港与通商、多元文化、城市建设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保存完好,品类多样,为古代港城所罕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0—14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全盛时期人类文明交流的轨迹与成果,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和建筑技术。这10多处“海丝”史迹已经包括海上丝绸之路的各个方面,泉州方面已经意识到把“海丝”史迹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展示,体现了《世界文化遗产公约》所强调的各种文化之间的共存与交融。

  泉州“申遗”优势明显

  丝绸之路申报“世遗”工作,泉州不仅做得早,做了许多准备,还具有优势。

  首先,泉州“海丝”史迹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建筑技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是天才的杰作,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条标准。

  老君岩是中国现存最高大的古代道教石刻造像。开元寺融合中外文明和东西方宗教、文化艺术,规模宏大,寺内的双塔是中国体形最大的一对古代石塔。洛阳桥是中国第一座跨海的平梁式大石桥,建桥时所采用的“筏形基础”等技术,是世界造桥史上的创举。

  第二,泉州“海丝”史迹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在特定区域的生动展现,其风格独具、规制严整的海神庙宇建筑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第二条标准。   

  现存佛教的开元寺,伊斯兰教的三贤四贤墓和清净寺,以及摩尼教光佛造像等史迹,是中世纪外来宗教、建筑文化在泉州发展的见证。九日山祈风石刻是现存唯一的古代中国政府有关航海事宜举行国家拜祭典礼的石刻文字记录。天后宫、真武庙等也是泉州海洋文化独特成就的重要体现。

  第三,泉州“海丝”史迹遗存丰富多彩、保存完好,为中世纪人类文明史提供独特的见证,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第三条标准。 摩尼教光佛造像为世界迄今仅存的摩尼教主雕像,为摩尼教这一已经消失的古老宗教提供了独特的依据。清净寺里极富装饰艺术的《古兰经》石刻,在如今的中国是唯一的。

  第四,“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蕴含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丰富内涵和杰出成就,在现行的宗教信仰、传统思想和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第六条标准。 历史上有关泉州“刺桐港”的文学艺术作品多有传世,《马可·波罗游记》、《东方见闻录》等至今仍然是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

  据泉州文化部门介绍,泉州近期将对泉州海丝景点周边环境进一步进行整治。

  在泉州这块历史厚泽、文化多元的城市里,泉州人秉承先民面向海洋的博大精神,创造着一个新世纪大泉州的美好未来。

  如今,在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遗”再次成为街谈巷议。

  申报“世遗”,泉州,期待梦圆。(林轩鹤/文 黄真理/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