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14



福州三坊七巷水榭戏台上演传统戏剧。 游庆辉 摄


  新闻回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02年任福建省省长时,亲自为《福州古厝》作序,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强调“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 


  2019年6月8日,在第十四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习近平同志这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文章,在全国产生热烈反响。次日福建日报予以转载。 


  2017年7月8日,厦门鼓浪屿成为中国第52处世界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就厦门鼓浪屿申遗成功和保护文化遗产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厦门市长期以来在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上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成效,要求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很多前瞻性的思想和观点,为延续福建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福建下好文化遗产保护的“绣花功夫”,努力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传承好,让闽山闽水的个性更鲜明。


从鼓浪屿申遗成功到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开街,从“福州海丝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出台到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实施,从福州率先启动全域历史建筑普查到福建全省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从非遗进课堂成常态到新创意让非遗“火起来”……五年来,八闽上下牢记嘱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新福建建设蓝图,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上,用实策、出实招、重实效,力争见人见物见生活,打响了文化品牌,留住了文脉乡愁。


散落在八闽大地的文化遗产,是当代生活的底蕴和滋养,也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创意资源宝库。文化遗产保护随时代而动,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


“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也是殷殷期待。


当你漫步厦门鼓浪屿,满眼尽是流淌的文化之光。在这里,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场景不期而遇,你会更真切地体会到,申遗不是目的,修缮管理保护好才是根本。


当你徜徉于修缮一新的三坊七巷、上下杭、朱紫坊等福州历史文化街区,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你可以寻找老味道、老记忆,还可以品味老建筑焕发出的新活力。


当你放慢脚步体验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就不难感受到当地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的良苦用心。朱熹曾经生活与讲学的五夫镇,蹚出一条居住改善和古建保护的兼容之路,如今依然保存着兴贤书院、兴贤古街等一大批历史文物与传统老建筑。


当你走进福建省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院,就会发现沉睡的文化资源正被文创的光芒唤醒,开始与普通人的生活“合流”。


当你周末或晚上来到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大梦书屋、鹿森书店,可以欣赏、聆听轮番上演的文化类展览、讲座、座谈和研讨,还能感知非遗如何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


丰富的文化遗产,既需要保护,更需要拓宽传播渠道。当文化遗产遇上科技,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2015年以后,福建省大力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通过“互联网+科技+非遗”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新的方式加以保存、新的需求加以利用,让文化遗产“动”起来、“潮”起来,逐步建设起“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传承体系。


在今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习近平总书记17年前所作的《〈福州古厝〉序》,这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明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州召开,这是机遇,更是挑战。为此,福建省突出抓好“六个一批”,扎实推进各项筹备工作,这将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推动福建全省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实现新提升。(记者 树红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