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天,八闽大地,春光明媚,草木葱茏,莺歌燕舞,欢迎八方来客。而微信朋友圈里也热闹非凡,呼朋唤友去踏青春游,争相晒出美花艳照,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1—3月全国空气质量状况,福州、厦门分别位居全国74个主要城市“气质”最佳第4和第5名。当然,比起空气清新来,福建各地皆不遑多让。
2017年,福建再次交出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全优的成绩单:福建全省9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96.2%,12条主要河流总体水质优,Ⅰ类~Ⅲ类优良水质比例为95.8%,森林覆盖率持续达到65.95%。好山好水好空气,自然赢得“清新福建”的美誉。
福建之“福”在于生态。拥有“山、水、林、田、湖、海”生态多样性,既有潮起潮落的大海,又有郁郁葱葱的山林,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天蓝、地绿、水清、海碧,乡村风光旖旎,城市绿荫浓密。
福建之“福”,既是天赐,更有人为!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是最最花力气建设的。作为“生态优等生”,福建逐“绿”前行,建设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将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清新福建”展开了一幅美丽画卷。四处世界遗产,分别是武夷山、福建土楼、泰宁丹霞、厦门鼓浪屿;两个世界地质公园,分别是泰宁和宁德。此外,还有9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最负盛名的当属武夷山和鼓浪屿。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山与水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有机相融,奇峰、秀水、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让人流连忘返。
鼓浪屿有“海上花园”的美称,因岛上有一中空巨石,海浪拍击声如鼓鸣而得名。岛上最高处叫日光岩,附近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当年训练水师的水操台遗址。尤其为人所赞赏的是,岛上居民文化素质非常高,钢琴拥有量为全国第一。月下风中,琴声悠扬,漫步其间,韵味无穷,给人以极其优美的艺术享受。
不仅有大牌景点和名胜,还有数不清的小清新和大特色。
比如,在这美好的四月天,很适宜来一场清新怡人的福州游。冶山春秋园承载着闽都千年记忆,可品味福州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曾被辛弃疾描写为“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的福州西湖,可观赏古典园林之美;树木葱茏的国家森林公园,可与千年榕树王合影拍照;观海观日出的最佳地点——鼓山绝顶峰,可领略少年林则徐站在峰顶发出“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在城区,还可就近参访屏山、于山、乌山。同时,12座生态公园、70座串珠公园可供游乐休闲,享受春风拂面与绿意盈目。
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如此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怎能错过?为此,福建省旅游局专门策划推出了温泉养生之旅、茶韵养心之旅、海丝探秘之旅等线路。
山青、水秀、城靓、村美,一花一草一木都彰显春天的魅力!最美四月天,到福建来一场美丽邂逅,邂逅蓝天白云,邂逅青山绿水,邂逅人文古迹,邂逅奇珍美食,更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本报记者 黄雪梅)
福州屏山公园 游庆辉 摄
串珠公园 点缀榕城的“绿色珍珠”
四月天,晚霞很美,记者流连在西水关公园,看到很多小孩在嬉闹,老人在闲聊。家住附近的吴新和刘德秀两位长者,特别热情地介绍:“这里曾经乱七八糟的,河水也不干净。整治后,河岸扩大了,河道美化了,河水干净了,河边几棵古榕郁郁葱葱,在公园溜达,感觉很惬意……”
西水关公园是福州建成的70座“串珠公园”之一,位于安泰河边。
福州主城区内河多达百余条,纵横交错,丰盈的河水滋润着这座城市。2017年,福州结合城区水系综合治理,提出建设“串珠公园”。这些公园以沿岸步道和绿带为“串”,以有条件的块状绿地为“珠”,串珠成链,随着内河在城区蜿蜒流转。通过畅通水道、打开风道、提升绿道,形成福州独特的生态空间。
“串珠公园”建设因地制宜,分为生态型公园、社区型公园、文化型公园三种建设模式,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内河景观。每一处公园都有独特的看点,成为点缀榕城的“绿色珍珠”。
“串珠公园”是福州在全国首次提出的建设理念,努力做到“三个突出”。突出“实用”,把公园建在居民身边,通过内河深入到社区小巷,满足人们的休闲、健身、游憩等生活需求;突出“林荫”,水边有树、路边有树,缓解热岛效应,打造连续贯通、有风有水的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突出“文化”,融合福州优秀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提升公园文化品位。
2017年10月,福州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目前,福州市森林覆盖率达56%,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位,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74平方米。“串珠公园”的串联,让市民真正享受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的绿色福利。这些亮丽的风景,让福州城市越来越美,市民生活越来越惬意。(本报记者 黄雪梅)
九龙江畔 营造闽南水乡好风情
走进漳州龙海市浮宫镇田头村大社,映入眼帘的是刻在石臼上的八个字“闽南古风 田头水乡”。放眼望去,传说中无私为村民摆渡的“流渡公”塑像屹立水中,水边一排红瓦白墙的闽南古厝,硬山式曲线燕尾脊高翘活泼,一湾清水静静流淌,岸上垂柳下几人垂钓,孩童嬉闹在古厝间的阡陌小巷。
每逢周末,这般秀美的闽南水乡风情总会吸引远近游客,而村民沈沉香也忙得不亦乐乎。在古渡口的流渡公园旁,他开了家农家乐,就叫“田头那么旺”,游客除了自助烧烤,品土灶烧菜,还能进园采摘、体验农活。
田头村位于九龙江南溪下游,依山傍水。曾经,溪流沿岸遍布蘑菇房、旱厕、猪圈和其他乱搭盖建筑物,河道淤积,臭气难闻。
2014年来,当地筹措资金2500万元,民众投工投劳1200多工日,以水为脉,大力推进富美乡村创建——拆除沿岸327处猪圈和菇房、旱厕等随意搭盖,修缮古民居63座,对古渡口及河道进行清淤、护坡、建道、布景,恢复了自然深潭浅滩和沿岸的水生态,依河建起流渡公园。整治黑臭脏的甘山内河,对岩下社的古寺庙、古榕树和古大厝进行修缮保护,建登山绿道……流渡、甘山、田头、岩下四个示范点先后建成,连接起12个自然村,使富美乡村建设覆盖全村。
改造后的田头焕然一新,获评漳州市“十大最美乡村”。如今,游客可一路参观岩下社的古庙、古榕、古厝,感受甘山社的河畅水清岸绿,观摩大社的红瓦白墙绿庭院。几个示范点各具特色,还成了电影的外景拍摄地。
生态环境的变化,带来更多发展的可能性。除了农家乐,九龙江南溪的清澈水质给200多户养虾人带来丰收,灌溉的杨梅树引来了采摘客人……村民的生产生活红红火火,田头村先后获得乡镇企业总产值亿元村、先进民营经济区等称号。(本报记者 陈旻 通讯员 龙闻)
垃圾分类 用行动改善环境问题
“好猫”团队进社区推广垃圾分类。
4月10日,厦门市思明区梧村街道,“垃圾细分类,全民共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月活动在一群小朋友的表演中拉开了帷幕。
活动现场,居民们通过知识问答、模拟游戏等了解了垃圾分类办法和相关处罚规定。随后,志愿者分成41组分赴各小区、楼宇开展入户宣传。
这个活动的策划和志愿者来自文灶社区和好猫生态文明推广中心。
根据《福建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厦门、福州城市建成区分别于2018年、2019年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为此,越来越多热心环保的社会力量和环卫部门、保洁企业站到了同一战线。
“我们环保人要有使命感,要想尽办法用自身的能力来改善环境问题。”好猫生态文明推广中心理事长张水龙说。
在当地主管部门、街道、社区的支持下,张水龙和“好猫”伙伴们开始一个个小区地开展垃圾分类导入工作。
有些小区不太欢迎入户宣传,他们就率先想出“小手牵大手”的办法,通过学校发登记卡、小区督导在卡上盖章再回到学校评比的“闭环”,让学生带动全家参与垃圾分类。对一些物业保洁不太完善的开放式小区,志愿者几次义务清扫公共环境再宣传垃圾分类,感动了小区居民,终于培养出高于平均水平的垃圾分类参与率。对业委会完善的小区,则通过业主评比、楼栋比赛等方法提升垃圾分类正确率。对垃圾分类参与度比较高的小区,就着重提升分类的正确率……
一年多来,在厦门,与“好猫”长期合作的小区已经有500多个,学校也达100多所,目前还有100多所学校准备合作。
垃圾分类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其顺利推广还能成为社区管理的一个切入口,其意义远不止于眼前。“我们想成为一个有行动力也有思想的环保团队,用心敬畏环境,用行动创造绿色。”张水龙说。(本报记者 陈旻 文/图)
数字说话
●福建以森林覆盖率65.95%稳居全国首位,还是目前全国唯一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
●福建作为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目前38项重点改革任务中34项已形成改革成果,其中11项在省内复制推广。福建全省的城市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1%、97.5%。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厦门垃圾分类试点、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环境权益交易等一批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前列。
●福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至2017年底,已建立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全过程治理体系,福建全省所有的河流都有了河长。福建全省12条主要河流优良水质比例达95.8%,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水质面积占比88.9%。
●福建实施比国家更严格的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九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2个百分点。
●目前,福建有5个县(区)成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6个设区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创森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福建是首批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省份,有3个县14个村被国家标准委、财政部列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至2017年底,福建全省三分之一村庄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清新福建,山水撩人。4处世界遗产、两处世界地质公园、9家5A景区以及9个独特资源,组成了福建旅游的立体画卷。(陈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