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福建省的残疾人托养-就业综合机构均主要针对低龄儿童进行培训,大多数智力、精神残疾者结束学习培训,离开学校或机构后,面临‘走出校门回家门’的窘境。”周爱晶介绍说,事实上,在大龄智力、精神残疾者,特别是大龄自闭症患者中,有一部分经多年训练不但生活可以自理,还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比如从事茶巾、茶叉等茶具的包装和馒头、包子、饺子、扁肉等面食制作。
“因此,要破解这个难题就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配合,建立残疾人庇护性就业体系。”她认为,可考虑在各市的定点康复中心内设立综合性培训机构,为智力、精神残疾者开办就业培训和劳动服务;也可斥资资助相关民办机构,让其为大龄智力、精神残疾者提供就业机会。
在职业教育师资方面,周爱晶认为,对大龄智力、精神残疾者进行职业教育的老师都需要经专门的培训,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大龄智力、精神残疾者。(本报记者 张静雯 吴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