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为青少年打开海洋兴趣之门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53
  生活在福建,海洋对于我们何其重要。日前,位于厦门东渡海山路的福建海洋渔业科学馆迎来东渡小学的23名小学生,为孩子们提供与海洋知识“面对面”的机会,加深孩子对海洋文化的了解。

据介绍,这可不是福建海洋渔业科学馆第一次面向小学生参观群体开放,但却是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作为科研单位首次与学校携手合作,以参观为契机培训孩子们成为科学馆的“小海豚”义务讲解员。

培养“小海豚”义务讲解员

来自东渡小学的学生先后三次走进了福建海洋渔业科学馆——第一次是参观学习,第二次是巩固演练,第三次则是正式上岗,给来参观的大人们讲解馆内知识。

孩子们的带队老师认为,参观行为本身很可能只被孩子们视为一种娱乐,但是成为义务讲解员则更像是一种职业化教育;孩子们通过一次真切严肃的体验,能够意识到将来他们也可能从事与海洋相关的工作;也就帮助他们形成了对海洋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

“对孩子们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同时也是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毕竟他们是带着任务来的。每一次进馆前,孩子们都会先被告知,馆内什么地方可以去,什么地方不可以去,什么展品可以近距离接触,什么展品只能‘眼看手勿动’”,老师强调,在校园之外的地方要求孩子们遵守纪律,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们尊重社会规则的意识。

这23个孩子全部是东渡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这些孩子能够获选成为“预备讲解员”,也是要过关斩将的。东渡小学的带队老师韩芳芳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这23个孩子确实都是平时对海洋比较感兴趣的孩子,“希望这样的学习不仅能让他们扩大视野,学习海洋文化或许还能让他们在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或工作时有一些启发”。

浅显易懂地传播海洋知识

5.3米长的皇带鱼标本与色彩缤纷的水族箱揭开了神秘的海洋生物面纱;180度环形影幕和全息投影设备不间断描摹着变幻莫测的海底世界;神奇的动态数字沙盘展示着海洋科技产学研合作的魅力……2015年10月,福建海洋渔业科学馆正式在厦门开馆,这也是厦门首个专门以海洋与渔业为主题的科学馆。

除了海洋生物标本、“红云石斑鱼”杂交新种、“厦兴龙1号”“金蛎1号”和“福科1号”新品系、杂交海带新品系等新品种的实物,以及循环水养殖技术等福建省水产渔业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外,作为一个科普教育基地,科学馆更致力于怎么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更加浅显易懂的方法向普通民众传播海洋渔业科学知识与资讯。据科学馆的工作人员介绍,馆内的展品还会一直丰富与更新下去。从开馆至今,科学馆已迎来数千名参观者,并且无论是大中小学生、普通社区居民,还是科研专家,科学馆全部不收取任何参观费用。

省水产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科学馆培养义务讲解员活动未来很可能成为一项常态化科普活动,科研单位希望“小海豚”讲解员能成为校园水产科普教育的带动点,并以此为起点探索更接地气的科普方式,加深水产科普教育活动与校园的联系,积极扩大海洋科普教育的成果与影响力。

水产科普讲座进校园

除了带领学生参观福建海洋渔业科学馆,省水产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还在东渡小学开展水产科普讲座。科研人员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和专业研究,用生动翔实的语言,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如何在海上“种”牡蛎、多种海底微生物的生存方式、鱼的世界、鱼类是如何运动的。

活动中,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的讲师们结合幻灯片播放,带领东渡小学350名学生认识了海马、蝴蝶鱼、小丑鱼等海洋生物,了解了它们的习性、生活地域等科普知识,并一同观看了《海底总动员》的视频。讲座期间,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时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与掌声,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的讲师们与同学们互动频频,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科学,在趣味中增长知识。

“学生们在亲身调查、访问中更能激发创新能力。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学校每学期都有相对应海洋教育实践活动,并且都有专家进行指导。”东渡小学校长林彩霞说,希望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海洋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海洋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的海洋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激发学生热爱海洋、保护海洋、探索海洋奥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建设强大国家的远大理想,为培养新型海洋人才奠定基础。(省海洋与渔业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