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产学研别忘了基础研究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31
日前,厦门特宝生物有限公司研发的生物制品一类新药“派格宾”正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取得药品注册批件和新药证书。一类新药是指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也即医药领域的“全球第一”。除了派格宾,厦门已上市和在研发的一类新药还有16项。

“厦门造”药物的崛起,带动了该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发展,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40亿元,同比增长17.8%,销售收入470亿元,约占福建全省的一半。亮眼的成绩得益于自主创新,更具体地说,是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把各方拧成了一股绳。

产学研合作的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尽管口号已提多年,但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创新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一些项目甚至流于形式。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对自身角色定位认识不清,项目立项前缺乏市场需求调研,相关科研成果较难转化于企业应用层面;另一方面,创新成果转化过程复杂,周期长、投入大,如无人力财力支撑,亦难有成效,而作为技术需求方,企业往往是借助经营者的才能智慧与人脉资源,与院校展开合作,这样的合作显然也无法形成长效机制,而且难以解决产业的共性问题。概而言之,供求双方缺少一个沟通与对接的平台。

针对这样一种“孤岛现象”,厦门充分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能力,已建或在建海峡两岸分子病理技术中心、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中试基地等26个科技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得益于此,企业的主体地位得以突出,其创新需求能够得到科研机构提供的理论支撑和实验条件,并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把产学研拧成一股绳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基础研究。由于利益驱使,应用研究在产学研合作中开展得如火如荼。相比之下,基础研究不能立即转化成生产力并且创造物质价值,距成果投入应用还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成本,长期性和艰巨性很难被人理解,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研究经费不足。

事实上,基础研究尽管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价值,但它指明了一种可能性。业内专家表示,这个可能性便是一种积淀,如果没有基础研究的铺垫与积淀,应用研究根本做不下去,更奢谈提升。换句话说,基础研究支撑应用研究,如果前者未能持续进行,后者的发展便无后劲。

因而,科研单位应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回归本位,加强基础研究,避免出现“错位”现象。企业也该有长远的眼光,为上游的基础性研究“输血供氧”。而政府相关部门的科技投入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改变科研经费“普惠制”的办法,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扶持周期长、投入大的基础研究领域,带动企业与民间投资。此外,基础研究的特点就是结果的不可预见性,对其投入还应当有容忍失败的准备。(本报记者 潘抒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