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感言
张林顺(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村支书):生态这篇文章做好了,村子发展就有无穷的后劲。吃生态饭,享生态福,子子孙孙就会有好日子。
来自台湾的邢先生已多次到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
邢先生是致力于休闲产业规划的团队负责人,记者近日在常口村遇见他时,他正和伙伴实地调研,进行村子的旅游休闲业规划等相关工作。
立足村里自然风光美、文化底蕴深、乡风民俗好等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美丽乡村”常口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村支书张林顺说,生态这篇文章做好了,村子发展就有无穷的后劲了。
过去的常口,守着青山绿水却过着穷日子。村民田里种点水稻、烟叶,偶尔上山寻点山货,没有产业。1997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400元,村集体年收入不足3万元。
为让村民、村里有固定的收入,常口人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千方百计引进福林木业等6家企业。
以福林木业为例。多年前,村里妇女集体开荒50亩,种柑橘,后来没有了效益几至荒废。2005年,村里用这50亩地,引进福林木业,在给予地价优惠的同时,与之签订合同,要解决村里80人就业。
以村民就业为目标的引项目工程,使得常口村剩余劳动力基本消化,全村近2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有了固定收入,村集体收入有了保障。
在福建省提出生态省建设后,常口人开始琢磨产业如何转型发展。
张林顺说,村里集中大家的智慧,决定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在旅游休闲业上着力,推动村里的产业转型升级。
常口的生态好,就在山水空气上做文章。总投资3000万元的云衢山漂流项目已建成,村里未出一分钱,占股10%,目前年接待游客5000余人。去年8月,村里又引进北京一家公司,以公司+村+农户的形式,建设以“深呼吸、大健康”为主题的候鸟之家康养基地,吸引大城市的退休一族前来度假、体验自然原生态生活。
牛刀小试,就有了大收获,让常口人对发展生态基础上的旅游休闲业充满信心,去年,常口人均收入达16500元,村集体收入53.5万元。
今年,村里引进台湾团队进行总体规划,致力于村子可持续发展。“吃饱、吃好,还要吃长久。”张林顺说,要顺应时代发展方向,按福建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总体部署要求,努力实现村民的需求期待。
常口地处将乐东面,与顺昌相邻,204省道穿村而过,一边是宽阔的金溪,一边是占地45亩的常口村农民公园。公园地处村子中间,绿树掩映,有湖有亭,石径横斜。屋舍沿道路齐整排列,依山傍水,十分秀美。
张林顺自豪地说:“城里有的我们也有,我们有的城里没有。”
所谓有,就是基础设施。常口村不仅有农民公园、灯光篮球场,更令人称奇的是居然拥有一个标准游泳池。据悉,因为临水而居,村民习惯下河游泳,但金溪水阔且深,容易出事,因此村里建起免费游泳池。
每当夜幕降临,农民公园和沿河路边夜景灯亮起,使得小山村独具风情。与城里人一样,常口人也习惯了晚饭后散步、跳舞等休闲活动。
城里没有的,是村里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
以水为例,村子周边不仅有金溪,还有内湖,水面达2000亩。而山林更是让人羡慕,总面积达1.9万亩,仅一河之隔就有3000亩原始森林。这样的山与水,自然有上佳的空气。
如今回望,村里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得益于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历届村两委班子,更得益于村民的支持。
常口村人口不足1000,却有36个姓氏。虽历经1997年、2011年、2013年和2016年四次村庄整治,但都得到村民大力支持,才有了如今的图景。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许多常口人,虽早已进城,却被美丽家乡所吸引,谋划着回家乡定居。杨林水是常口村20世纪80年代的村主任,1989年考上公务员离开家乡。1997年新村建设时,杨家旧房子成了村主道,他选择拿补偿款而不是置换地块。如今,虽在县城有房,他却宁可花当年补偿款的数十倍价格买宅基地建房。
常口已是名副其实的“省园林式村庄”“省级生态村”“市级美丽乡村”,生活于此的老百姓“笑口常开”。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把事情干好,村子是如此,乡镇、县里也是如此。”将乐县委书记刘润宇说,将乐县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画好“山水画”,为福建省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添砖加瓦。(本报记者 项裕兴 通讯员 沙观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