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传承谷公精神 建设绿色东山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93

新的蓝图

东山岛是我国第六大岛。8月的海滩上,细沙松软,海风徐徐,蓝天碧水在远方交汇。谁曾想,6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座风沙肆虐且不适宜居住的海岛。

据介绍,60年前,东山森林覆盖率极低,一年有大半年时间刮6级以上的大风;流动沙丘吞没了大量的农田和村庄。

制服风沙,势在必行。1955年,担任东山县委书记的谷文昌立下壮志:“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抬头不见秃头山,下看不见飞沙滩”,这个当年谷文昌提出的造林目标,在几代东山人共同努力下,已经成为现实。走进东山岛,随处可见一株株苍翠的木麻黄,这些木麻黄,是几代东山干部群众努力的缩影。

在这一基础上,近年来,东山提出了“建设生态旅游海岛”的新目标,这决定了必须重新定位、规划和实施绿色的事业,进一步扩大城乡绿量、增加森林总量,不断拓展绿色空间、提高绿化水平,形成覆盖全县的生态景观系统。

一个里程碑式的行动计划应运而生:《东山县生态绿化2014—2016年行动计划》。这个凝聚着包括全县干部群众发展智慧和务实精神的“计划”,确立了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与之相配套,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全岛绿地建设和林业发展规划,将沿海防护林体系细化为“一带二轴四廊九线十三园”,以实现生态优化、环境防护、景观体验的多功能融合,为东山的社会、经济、文化注入崭新的元素和持续的动力。

众手成林

造林用地如何落实到位?造林技术措施如何有效跟进?造林资金如何筹措保障?

作为全国沿海首批开放县和福建省著名旅游风景区,东山创汇农业发达,经济形式多样。如何处理好产业发展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关系,是摆在每一位林业人面前的核心课题。

在开发、拓展造林用地的事情上,东山努力念好“四字经”。

第一个字:“退”,就是退养还林,退建还林,退耕还林。

一方面,出台《“五海”资源保护实施方案》,规定基干林带200米内严禁一切开发利用;已建或在建的旅游项目,靠海一侧林带补足补齐;已批未建的项目用地一律后移。

再一方面,大力整治东南沿海基干林带200米范围内的各种违章建筑、违规用地,先后拆除鲍鱼场175处,虾池、鱼塘32口,大排档、网寮46间,并清退乱开垦耕地206亩。

第二个字:“征”。

按每亩5万元的标准征用土地,保证各级主干道两侧绿化带的增排扩行,省、县主干道各增扩15-20米,已落实、完成40公里,面积1900亩;镇、村主干道各增扩5米,实现主干道绿化带单侧乔木多行种植,已完成8公里,面积120亩。同时,按照宽度50-100米标准,征用非规划林地营造沿海基干林带2.4公里、面积170亩,补齐沿海基干林带断带。

第三个字:“租”。

按每亩每年租金700元的标准,向农户租地,保证泥岸基干林带和农田林网用地。租期13年,租金一次性支付,13年后林木权属归村集体所有。已落实、建设沙泥岸基干林带3.8公里、面积250亩,农田林网30条、面积110亩。

第四个字:“补”。

充分发动群众利用旱地、闲置农地,在不改变用地性质的前提下,按集中连片的原则,采用以补代租的方式,开展非规划林地造林。连片面积5亩以上的,每亩每年100元,十年一次性补给农户。十年内农户负责管护,不得破坏和砍伐。所植林木纳入非规划林地管理,十年后林木收益归农户所有。现已完成2408亩。

造林用地的不断拓展,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对造林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针对一年刮半年七级风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东山林业人不断总结经验,加强技术攻关,逐步摸索出一套“四大一保一挡”的基干林带改造方法。

“四大”就是挖大穴、用容器大苗、下大客土、施大基肥。

“一保”就是保水,强化管护措施,埋设自来水管和喷灌设备,干旱时节每天喷灌两次。

“一挡”就是挡风,入秋以后设置挡风屏障,以应对冬季海风,确保新种树木安全过冬。

针对树种单一、树木立地条件退化的问题,东山林业人反复进行试验,总结出一套“木麻黄+绿化树”的基干林带更新模式。

外缘种植木麻黄,以防风固沙;内侧或林中套种景观树,乔、灌、花、草相互搭配,为基干林带护绿、增绿,既优化林分结构、提升绿化品位,又使林带物种趋于多样化,林木层次也更加丰富、美观。

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涉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牵动各行各业、各村各户,既要有整体规划和全民发动,还要有足够的技术保障和资金投入。

东山县委、县政府专门研究决定,《东山县生态绿化2014—2016年行动计划》实施期间,“一年投入五千万,三年投入一亿五”,同时建立相应的投入机制,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带动“三个一点”:镇村配套落实一点、社会力量筹集投入一点、群众投工投劳支持一点,确保造林绿化资金足额、及时的投入。

多管齐下,众手成林。当年种树,当年成林。2014年以来,东山更新改造沿海防护林10138亩,建设绿化带40多公里、总计1900亩,新建沙岸、泥岸基干林带6.2公里。

绿色东山

环岛、环城、环村的树,沿水、沿山、沿路的林。今天的东山,是“国家生态县”,全国首批12个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之一,“全国深呼吸小城100佳”,还获得“全国十大美丽海岛”评选的第一名。前不久,更是被确立为环东山岛经济区的龙头区域。

沿海防护林就是东山人民的“生命林”、“保安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为实现东山县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社会文化、绿色百姓生活提供强大的生态支撑与保障。

一个环境更加宜居、生态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的绿色东山呼之欲出。据东山县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东山沿海基干林带将实现全面合拢,在整个海岛的四周构筑起一道绿色长城,岛内路网立体绿化,农田形成林网,山体连片育林,城区处处景观,乡村绿树掩映,校园仿若花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