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源与发布者。每当自然灾害发生,常有一些人动机不良,为骗取关注甚至牟利,利用网络传播的匿名性,故意编造谣言。翻看这些谣言,标题耸人听闻,图文移花接木,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图片拼凑在一起,视觉冲击力与煽动性很强,传播速度快。
在造谣传谣与辟谣澄清的时间差内,谣言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的分裂式传播,极有可能会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扰乱社会秩序,甚至误导防灾救灾工作,降低救援效率。
如何避免谣言成为虚拟空间的“次生灾害”?不妨从谣言传播的源头、渠道和受众这个传播链条入手。
首先,正本清源。相关部门要把信息发布作为防灾救灾的重要内容,准确有效搜集各种信息,动态权威发布,力求打破信息不对称,尽可能让社会公众充分知情,不给谣言孳生与传播的空间。
其次,净化渠道。有关部门要加强舆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封禁造谣传谣的平台、账号,同时对相关人员依法依规惩戒,让他们为违法行为付出代价。
最后,提高受众思辨意识。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每个人都应保持清醒克制,提高鉴别能力,多一些理性判断,少一些轻信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