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到全国比,它是靠煤炭“发家”的国企中,仅有的两家盈利企业之一。
这就是福能集团,其在煤炭、水泥两大传统主业亏损7亿多元的情况下交出的成绩单,让许多人为之眼前一亮。
福能,为什么能?
“老国企要找到改革发展的新办法。”董事长林金本如是说。福能跳出单靠挖煤矿、搞建材赚辛苦钱的框框,到资本运作中淘金,逐步从单纯的自我积累滚动式发展向资本运营跨越式发展转变。
福能集团资本运营的关键词有两个:资本证券化和产融结合。
资本证券化,让主业强者更强
截至去年底,按总资产计算,省属非金融类国企的资本证券化率刚过10%。而福能集团却达到45.3%,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实现证券化的资本,本就质效优良。而证券化,又为资本价值保值、增值带来了新机遇。
一家电厂,集气电、风电和光伏发电于一体,在福建全省都是唯一的,那就是福能集团晋江燃气电厂。
其4台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热效率能达57%,比常规燃煤机组高出10多个百分点,每年节约标准煤8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8万吨,酸性气体、粉尘和灰渣更是“零排放”。
“而且,作为调峰电厂,自2010年10月全部投产以来,启停次数已约5000次,远超常规燃煤电厂运营周期的启停次数。”晋江气电总经理周朝宝说。
运用厂内闲置空间建设的金井风电场,装机容量3.2万千瓦,是泉州首个成功运营的风电场,至今发电量已超3亿千瓦时;2014年底投产的光伏发电项目,装机规模1.17兆瓦,接入厂用电系统,目前累计发电突破164万千瓦时。
去年,晋江气电实现利润3.1亿元。而作为福能集团目前的第一大主业,电力板块的“优等生”显然不止这一家。
鸿山热电的两台国内最先进、单机容量最大的600兆瓦超临界抽凝供热发电机组,年发电60亿千瓦时、供热560万吨,向石狮伍堡、大堡、锦尚三个工业集中区62家企业提供集中供热,去年净赚逾8亿元。
福能新能源公司已投产风电装机容量57万千瓦,福建全省第一,占集团电力板块装机总容量的17.8%。截至去年底,公司累计上网电量已达47亿千瓦时,实现营业收入24亿多元。
这一切,离不开与资本证券化的良性互动。
2014年7月23日,福能集团以鸿山热电100%股权、晋江气电75%股权、福能新能源100%股权作价出资,借壳原福建南纺上市,并更名为“福能股份”。
“这打破了省属企业十余年的上市荒。”福能集团副总经理林群说,当时,集团注入上市公司的三家电力企业股权,净资产账面值为32.23亿元,评估值46.46亿元,到去年末,福能股份电力板块净资产59.08亿元,比上市时账面净资产增值83.3%。“如按持股市值计算,截至今年4月中旬,福能集团持有的福能股份股票市值约124亿元,比上市时净资产账面值增值约300%。”
上市,让福能股份的盈利能力显著提升。过去两年,福能股份净资产收益率始终保持每年17%以上的高速增长,去年在宏观经济下行的态势下,更逆势实现33.7%的净利润增长。
资本证券化后,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迅速放大。今年1月14日,福能股份完成借壳后首次非公开发行股份,吸引三峡集团、交通控股、厦门港务、嘉实基金等央企、省市国企、公募基金参与,募集资金27亿元,用于莆田大蚶山等7个风电场项目建设和偿还银行借款。
借此,福能股份整体资产负债率下降近20个百分点,为同类型上市电力企业中最低的负债率。而募投项目投产后,福能新能源公司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75万千瓦,每年为上市公司贡献净利润1.64亿元。
“今年,在福建省发改委筛选确定的742家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中,集团又有三家入选。”林金本说,“资本证券化步伐的加快,将进一步推动集团做大做强主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产融结合,服务主业助力转型
去年,福能集团金融板块实现利润约8亿元,占集团利润总额比例超过1/3。这一数字,令外界惊叹。
原来,从1953年起就“挖黑金”的“煤老大”,做起真正的金融来,同样是杠杠的!
迄今,福能集团的产融结合之路,已经走过了以组建集团财务公司为契机、搭建产融结合平台的第一步,正在迈出实现控股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和发展全牌照期货公司的第二步,以及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打造综合性金融业务平台的第三步。2014年,金融产业正式被国资委确认为集团第六大主业。
细数福能金融“矩阵”,光是控股金融机构,就有集团财务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经纪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加上参股的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谓兵强马壮。
“金融产业收益率高,成为了集团新的效益增长点。同时,又壮大了集团的资产规模,2015年末集团的金融产业资产达到115.2亿元,占集团总资产的20.6%。”林金本说。
但林金本同样深知,产融结合必须围绕主业、服务主业,借助金融产业提供资源配置保障,支持主业发展。
这一点,在集团财务公司身上,有极为明显的体现。
福能集团财务公司于2010年12月获中国银监会批准筹建,2011年8月获批开业,是至今为止省属国企中唯一的财务公司。
“过去,集团闲置现金流分散在各权属企业,有的‘富’,有的‘贫’,资金余缺差异大。”林群说,“因为财务公司的存在,2015年末集团口径资金归集率达到了96.37%,并且统一结算、统一借贷。这不但调节了权属企业间的资金余缺,而且加强了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了资金风险控制水平,发挥了相当于集团内部银行的作用,让资金使用更加灵活,效率更高。”
权属企业的不少好项目,从这一“资金池”中获取了融资支持。
2013年3月,财务公司向福能新能源公司仙游草山风电场项目发放固定资产贷款2.6亿元,这个福建全省目前唯一的内陆风电场,已于一年前并网投产;2014年6月,财务公司对石狮热电综合升级改造工程发放技改贷款3000万元,帮助鸿山热电实现了向工业区内企业的中压蒸汽集中供热,扩大了供汽能力。
例子还有不少。去年一年,财务公司对权属企业的信贷规模,就有30亿元。
与此同时,财务公司还突破了权属企业单独面向银行融资议价能力弱的瓶颈,扩大了集团整体的融资规模,降低了融资成本。2015年末,外部金融机构对福能集团的授信总额突破了1000亿元。这,正是主业发展的金融活水。
产业基金,正在成为福能集团产融结合的又一主攻路径。林群透露,集团已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发起设立规模100亿元的并购基金,瞄准清洁能源、新材料产业,选择资产优良、投资回报好的项目进行投资,将集团现有产业链做深做精。
福能将与三峡共同出资30亿元,作为母基金,并撬动社会资本70亿元入股。目前,母基金已经到位6亿元。
“产融结合,关键在融合。”林金本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能丢掉主业,要在优化产业布局的基础上,聚焦主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产融结合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主业转型升级,实现量的扩张、质的提升。”
采访手记>>>
企业老,办法不能老
福能集团是家老国企。福能用实践总结出一句最直白、最通俗的语言:企业老,办法不能老。
找到新办法,就能找到新的增长点。对福能来说,正因电力板块、金融板块、港口物流板块等新兴主业的强势崛起,才彻底打破了原有“一煤独大”的格局,才在煤炭“寒冬”面前,减轻了“为煤所累”的负担,避免了全国大部分煤企的遭遇。
找到新办法,就能巩固、提升新兴主业的优势。资本证券化、产融结合未必就是唯一路径,但实践证明,肯定是其中一条有效的路径。借助资本运作,让产业和资本“两个轮子”一起转起来,恰恰能够为国企改革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改革要有成效,就是一个不断寻找新办法的过程。新办法因企而宜、因业而宜、因地而宜,没有最好的办法,只有最适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