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进,2015年海洋与渔业工作取得新成效
2015年,福建全省海洋与渔业各项工作扎实推进。预计2015年福建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70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0%左右;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2450亿元,同比增长5.2%。
做大亮点,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全年远洋渔业产量31.8万吨,同比增长20%,实现产值31.5亿元。在印尼、缅甸建立7个养殖基地和海水网箱养殖基地,福建省境外水产养殖发展规模全国第一。新增工厂化养殖25家,创建现代渔业产业园区20家,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水产养殖企业达2000多家。新建万吨以上大型冷库7座,新增水产加工生产线50条,预计福建全省水产品出口创汇继续居全国第一。“十二五”期间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速近20%。
打响品牌,产业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开展第二批“福建十大渔业品牌”的评选;建设“福建鱼多多水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莆田市海源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创办“找鱼网”;营造海洋文化氛围,举办“海洋杯”中国·平潭国际自行车公开赛等活动。
建好平台,科技支撑体系不断健全。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已启动120个科技兴海项目;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一期工程科研楼已竣工验收;省虚拟海洋研究院已征集海洋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项目70余项,20家高校、39家科研院所入驻;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初步建立了工作机制。
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海洋“蓝剑”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采捕红珊瑚和整治涉渔“三无”船舶,查获疑似红珊瑚380.52公斤,案值1.3亿元;全年投放水生生物苗种35.2亿尾(粒)。
优化服务,职能转变成效不断显现。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实施意见》和4项配套制度;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涉及下放、取消、调整30余项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
注重创新,发展内在动力不断增强。推动金融机构、国资企业及远洋渔业企业等共同发起成立福建省远洋渔业发展基金。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投资平潭远洋渔业集团公司,注资4亿元认购平潭集团的股权;投入5000万元设立现代蓝色产业创投基金。
保障民生,发展成果共享不断扩大。积极应对台风,加强海洋预警报能力的升级改造;全年办理渔工互保100835人,办理渔船互保9945艘,提供风险保障金额412亿元。
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十三五”海洋与渔业发展
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力争突破万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渔业经济总产值3125亿元,年均增长5%,海洋渔业实力居全国前列;福建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2%左右,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5%以上;海洋科技贡献率达到61%,各级各类海洋保护区覆盖率达7%;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7%。
以湾区经济为着力点,优化完善海洋与渔业产业布局。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构建现代海洋与渔业产业体系。以“互联网+”为支撑,促进海洋与渔业产业融合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升。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平台,深化海洋与渔业对外交流合作。以资源保护和污染控制为抓手,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基础建设为核心,深化海洋渔业防灾减灾“百千万”工程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强化海洋与渔业事业发展保障。
精准发力,努力确保海洋与渔业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会议提出,福建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要努力保持海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三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力争2016年福建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
推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省属国有企业在设立远洋渔业投资基金、加强修造船合作、建设渔业综合基地等方面全面参与远洋渔业发展。启动5个渔港经济区建设,打造渔港建设升级版。培育渔业特色产业链,加快特色高优养殖品种产业建设;壮大休闲渔业产业,大力发展游艇产业;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打造水产品藻类、鱼糜制品等2个百亿市场。
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点。通过推动海洋产业聚集融合发展、促进海洋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实施海洋经济重大项目,挖掘、培育和壮大一批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
促进人与海洋和谐发展。推进各项海洋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修订或落实。2016年实现海洋生态红线区的常态化监测。
着力惠民生促共享。加快渔港项目建设,推进规划内30个二级避风渔港项目。健全渔业油价补贴与用油量及油价脱钩机制,调减国内捕捞渔船补贴规模。抓好渔业互保工作。
着力抓创新建平台。推进“互联网+”建设,实施“海洋云”项目。完善虚拟海洋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启动“蛟龙号”装备科普基地建设,加快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落地建设,推动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发展壮大。
拓展执法队伍作为空间。继续开展海洋“蓝剑”、“碧海”等专项执法行动,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组织开展违规渔具清理整治工作,持续推进渔具监管执法。建立闽台两岸渔业船舶检验机制。创新依法行政管理方式,深化与司法部门良性互动,探索推动省高院设立“海洋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