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访全国政协委员杜源生
“老百姓最期盼什么?讲白了就是钱袋子、米袋子鼓起来,生态环境好起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应该把向基层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作为第一要务,把改善民生、推动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倡导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方法,这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和有效载体。”昨日,谈到“四下基层”和教育实践活动,全国政协委员、三明市市长杜源生的话匣子很快打开了。
“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福建有基础有优势,理应做得更好。”他认为,坚持“四下基层”,深入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先要解决好向群众学习这个问题,深入基层了解百姓期盼,问政问计问需于民。
“老百姓最期盼什么? 讲白了就是钱袋子、米袋子鼓起来,生态环境好起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这也是‘百姓富、生态美’的内涵所在。”他认为,“应该把向基层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作为第一要务,把改善民生、推动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这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杜源生建议,政府部门要从自身改起,不用审批的坚决放,做到简化简化再简化。“特别要去除一些隐性审批,用好管好中介机构,让中介机构真正成为服务老百姓的实体,而不是变成审批的阻碍。”
三明是一座新兴移民城市,“五讲四美三热爱”从这里发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拥有优良传统和丰富资源。“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就是人人参与的过程,三明具有良好的群众工作基础。”他说,作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参加单位之一,三明已完成动员部署,目前处于学习教育、查找问题环节,努力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我的‘最后一公里’放在永安市清水畲族乡。”杜源生说,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缺乏基础,无从谈起,这也是他选择挂钩较为贫困的清水畲族乡的原因。他表示,现在民族乡村最大的困难和问题还是脱贫致富,要坚持开展“四下基层”活动,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亲力亲为,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严顺龙)
福建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李新生教授:
倾听基层心声 接受人民监督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领域改起。
“老百姓究竟想些什么、盼些什么,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继续秉承群众路线精神,多下基层倾听民声。”昨日,福建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李新生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习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提出的“四下基层”工作方法,是当前做好群众工作,转变工作作风的有效抓手。
李新生认为,领导干部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要多同群众座谈,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畅通民意诉求,深入了解民之所想、民之所急、民之所盼。
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所有工作都要充分体现人民意愿,全面接受人民监督。
“去年以来,全党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集中精力反对‘四风’。这是合民心、顺民意之举,而成效怎么样,还需要群众评议。”他表示,建立有效的群众评议机制和顺畅的群众反馈机制,才能避免“接受人民监督”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首先,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到”,“零距离”倾听民声,“零障碍”了解民情,把群众的意见作为问题整改的方向,把群众的需要作为改进工作的目标,把群众的呼声作为转变作风的着力点。
其次,要坚持到群众中去。以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满不满意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准。在制度设计上,把群众的评价系数纳入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通过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问责制、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制度、政府决策听证会制度等监督体制,让群众的利益得到及时维护。
此外,还要建立和健全严密的督促检查制度,通过拉网式普查和不定点、不定时的突击检查,及时发现整改过程中的“硬骨头”,通过不断完善工作方案,充实工作力量,改进工作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当前,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李新生说。(吴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