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发展出新招硕果累累
2013年,福建沿海各地发展海洋经济不断有大动作、新招式,带来无限惊喜。一批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一大批资金强力注入,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沿海各地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福州市远洋渔业势头强劲,全市远洋渔业产量19.74万吨,产值18.18亿元。外派远洋渔船364艘,占福建全省87.7%。新建境外养殖基地4个,面积1.6万公顷,总投资4.23亿美元,为拓展境外养殖空间打下良好基础。
漳州市预计全年海洋经济总产值1192亿元,同比增长19.5%;渔业经济总产值419亿元,同比增长12%。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规划建设水产养殖、苗种、水产品精深加工、渔港和休闲渔业五类园区,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其中,东山海洋生物科技园已有7个项目签约,计划总投资22.5亿元。
泉州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实施意见》和《八条措施》,大力实施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前期征集海洋经济重点项目113个,总投资1876亿元,海洋经济重点产业园区35个;华宝生物医药等5个项目列入首批国家海洋经济区域示范项目,获得国家项目补助资金5230万元。
作为福建海域海岛收储试点市,莆田成立了福建全省首家市级海域海岛储备中心。去年成功挂牌出让海域采砂临时海域使用权11宗,面积509.55公顷,成交金额1260万元;招标出租海域使用权20宗,面积达6780.59亩,租金成交额达988.488万元;海域使用权有效抵押贷款累计116宗,贷款金额达13.96亿元。
宁德市服务重点用海项目成效显著,积极推动海西宁德工业区、漳湾临港工业区、省道201及内侧填海造地工程 漳湾作业区8#9#、泊位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利在千秋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因海而美。随着海洋战略的实施,海洋意识的提高,面对这片海,我们不再只是索取,而是珍惜与保护。践行着海洋生态文建设的理念,使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利用与海洋生态保护、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环境监管协调发展。
从传统时代的围海造地,到如今美丽迷人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厦门下了不少功夫。启动了以海堤开口为主要工程的水动力恢复措施,改善水质环境和水动力条件;开展大规模的海域清淤整治工程,海沧湾、高集、集杏海堤开口附近海域等地完成海域清淤已达1.2亿立方米以上;投入数千万元先后实施香山至长尾礁沙滩修复工程、观音山人造沙滩工程;开展筼筜湖、五缘湾、杏林湾等海洋环境综合整治修复工程。
漳州的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工作轰轰烈烈。八尺门退堤还海、九龙江入海口区域及海岸带环境整治、云霄县漳江口湾海洋环境生态修复等7个重点海域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顺利实施。东山岛、南碇岛林进屿2处海岛当选“福建十大美丽海岛”。
泉州完成青山湾、西沙湾2个海湾沙滩修复工程前期工作;洛阳江出海口海域滩涂新增红树林390亩,在泉州湾南岸蚶江镇海域治理互花米草1100亩;补助350万元在泉港惠屿海岛开展垃圾处理、水资源利用、植被绿化等工程。
平潭围绕着“护渔2013”、“伏季休渔监管”、“打非治违”、“渔业船舶安全暨重点整治百日行动”等专项执法行动,通过加强执法力度有效地保护了海洋资源。查获各类违法违规渔船219艘,现场责令整改137艘,立案查处82起。
海洋防灾减灾未雨绸缪
在推进海洋与渔业跨越发展的同时,福建始终把保障安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防灾胜过救灾”,不管是加强海洋执法力度,推进渔港建设,渔业互保工作,还是汛期的检查与预警预报都在践行这一理念。
莆田市全力完善民生安全保障体系。平海一级渔港,上林二级渔港,鳌屿、罗盘、淇沪3个三级渔港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全市政策性渔船渔工保险投保率100%,有效地提高了渔民的生命财产保障能力;健全渔业海上渔船自救、互救与援救相结合的救助机制,2013年共配合海上搜救中心处置渔船水上突发事故救助11起,成功救助17人。
宁德市海上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建成市指挥中心、沿海县(市、区)分中心及4590部各类定位终端组成的应急保障系统。设立专门接处警调度平台,加大平台数据进行梳理更新,对防避碰终端及其他各类船载终端重新摸底登记,确保终端开机上线率。加快渔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截至10月底,全市978艘44.1kw以上渔船已经全部完成三级评定工作。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宣传月”等契机,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于突发海洋与渔业灾害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天时地利人和。在海洋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福建各地齐心协力,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作为,在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