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为闽台农业合作找点子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71

编者的话

针对闽台农业交流合作中土地资源紧缺、土地租赁困难等问题,本报1月20日海峡版曾做了专版报道。去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若干意见》就“完善合作机制”方面,专门提出“更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当地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台资农业企业”……

本报记者在春节期间继续走基层,探访“农户土地+台商技术”、“台农承包地+陆企资金”,以及通过无土栽培技术、私人定制蔬菜等台农现代农业理念和相关地方政府整合企业展览场所、设置集散中心的方式等,寻找在现有农业用地数量不变前提下,如何解决用地难,达到土地产出增值和农业生产增效的好案例。

  开心“降职”的副董事长秦广政

  

  惠安县广崧农场台商秦广政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 林辉 摄

1999年,秦广政从台北来到惠安创业,投资500万元承包下当地碧岭水库及其周边山坡地,面积达千余亩,作为养殖、种植立体农业及观光休闲农业开发基地。

在老秦多年的苦心经营下,其创建的惠安县黄塘镇碧岭村广崧农场已初具规模,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良好,园区已先后引进台湾金煌芒果、莲雾等岛内名优果树20余种、500多亩,引进繁育樱花、波斯菊等观赏花草十几种、近50亩。平日里,农场草长莺飞,虫鸣鸟叫,慕名前来踏青的游客一拨又一拨。坐拥千亩山水的老秦自然高兴,可也有烦恼。“如何才能留住游客,增加观光的附加值?”这成为他希望继续大手笔投入、提升经营品质时所面对的一大难题。

2012年9月,老秦赴湖南长沙参加2012两岸观光农业论坛活动,来自两岸休闲农业界的500余位专家学者和业主代表参会。其间,老秦不单认识了惠安本地有投资休闲农业意向的苏先生和余先生,也确定了农场重在走“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

三方的合作很快达成,具体的合作模式是:苏总和余总以资金入股,在5 年时间内投入50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两人的占股比例总共是60%;老秦以技术和管理入股,负责引进台湾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台湾项目等,占股40%。

通过与本地企业、农民合作,进行资产重组,广崧农场很快探索出了一条对台农业股份制合作的新路子,效果显著。2013年,两位入股人(苏先生和余先生)先期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水库综合整治和园区规划设计。“资金问题解决了,园区设计是头等大事。我们邀请了一个日本设计团队进行规划设计,光规划费一项就花了200多万元。”老秦兴奋地说,“多亏了本地企业和农民的参股,他们熟悉本地市场,对市场开发也有丰富经验。这样一来农场的开发风险降低了,未来发展更有保障,大家都很有干劲儿。”引入新股东后,从董事长变成副董事长的秦广政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了。

如今的碧岭水库静谧而美丽,百亩水面碧波荡漾,时而有水鸟悠悠划过,飞入附近茂密的山林。“这里山美水美,自然生态环境极佳,是开发休闲农场的好地方。”近日,年近七旬的老秦一边跟着技术员检测水库护坡的施工质量,一边对记者说,今年的重点是做好整个园区的绿化提升,进一步扩大水库的规模,从台湾引进优质石斑鱼苗等。

老秦还从里屋抱出一本厚厚的《惠安广崧休闲生态园总体规划》。“就是这本规划书,值200万元!”老秦说,未来园区将按照“一带、二环、五区”进行规划,一带是集观光、休闲体验功能为一体的嬉水景观带,二环是环库游憩休闲带和环山生态休闲带,五区是综合服务区、休闲养生区、精致农业区、石文化展示区和拓展运动区。

“我们要把广崧农场打造成两岸休闲农业的最好样本。”老秦信心十足。本报记者刘深魁林娟刘益清通讯员张鹏

  一幢留住人心的台湾风宿舍楼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马年新春到来,在大陆兴业的台商们纷纷踏上归途,而台湾技术骨干林炳辉,却把在台北的一家人全都接到福清过年,这是因为他在这里的水产龙头企业福铭食品有限公司安了个新家。

在福铭公司董事长杨宗铭眼里,林炳辉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台湾大学生物学博士,还赴日本留学过,在水产养殖和深加工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业界有良好的口碑”。把这样的人才挖到手,杨宗铭觉得企业做胶原蛋白的项目很有底气。杨宗铭把公司里的一幢三层宿舍楼全部交给林炳辉带来的台湾技术团队,“就让他们按自己喜欢的样子去装修,安安心心地住下来”。

合作方提供这么宽松的条件,让林炳辉感觉很爽。他按照台湾的居家习惯,换了门窗,调整了隔间,改造了厕所,又把楼前的荒废鱼池整理干净,还给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安了几个立体鱼缸……站在阳光明媚的庭院里,看着焕然一新的宿舍楼,林炳辉的微笑飞上眼角眉梢。住得舒服,又能方便开展事业,他觉得这真是在大陆最理想的家了。

善纳良才是福铭成功的重要法宝。福铭掘得的第一桶金就与台湾人才不无关系。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公司开始生产烤鳗、烤鳗寿司片等,万事俱备,但在烧烤这一关键环节却遇到瓶颈,请来日本专家也无济于事。后来经介绍,公司与台湾某冷冻品公司合作,请来一名专家。

“几下子就把产品的质量提上去,出口检验完全合格。”杨宗铭说,那时公司确实可称是大手笔,给专家一个月的工资是人民币3万元,除了财权,其他一应的人员聘用、材料购置、车间管理等,都交由台湾专家团队处理,“充分信任,充分支持,给足空间让他们放手干”。8个月后,台湾专家走了,把一整套烤鳗技术和管理经验留了下来,福铭的这项业务从此步上了正轨。

这次成功的合作让福铭深切认识到台湾技术的重要性,也开启了公司与台方合作的大门。杨宗铭说,近十几年来,他已与台湾人士打了无数的交道,交了不少的朋友。2010年,杨宗铭随省里的经贸考察团赴台参访,在路上撞见一面胶原蛋白的广告,“当时看了心里一动,因为之前就听说过胶原蛋白,但都是从动物身上提取,想不到台湾拥有从鱼类身上提取的技术”。福铭公司每年生产几千吨的生鱼片,每条鱼只能片出30%的鱼肉,其余70%的边角料只能以1公斤不到0.5元的价格贱卖,杨宗铭一直希望能将它们科学利用,以创造更大的效益。

借着考察的机会,杨宗铭很快就与专业生产鱼类胶原蛋白的台湾公司联系上,并达成了以鱼鳞鱼皮等研制生产胶原蛋白的合作意向。当年的“9·8”投洽会上,福铭公司与福建师大及该台湾企业三方签约合作,台方的技术骨干便是林炳辉。杨宗铭说,如果该项目取得成功,每吨胶原蛋白预计售价可达80万元。

林炳辉来到福铭公司后,发现那里还有50余亩的荒废鱼池,便提出合作开发水产种苗场的建议,引进在台湾已有成熟养殖经验的澳洲龙虾、黄金石斑、黄金泥鳅、台湾鲷等。由福铭提供场地、设备、水电等,林炳辉所在的金旺旺生物技术公司提供种苗、技术和部分资金。

“这回林炳辉不仅自己亲自上阵,还搭上钱,连两个儿子都从台湾叫过来一起打理。”这种情形杨宗铭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说明他已下决心把下半辈子的事业都融入福铭,我当然是全力支持。这么合作,靠谱、安心。”  本报记者林娟 陈梦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