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冬季节,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坑洋村上百位村民不再为水发愁了——市、区下拨40万元,修复了村里唯一的蓄水山塘。
这座年代久远的山塘早就出现了裂缝,不仅渗漏,水质也不好。
两年前,莆田市在福建全省率先恢复乡镇水利工作站。蔡潮清回归岗位,任常太镇水利工作站站长,协助坑洋村选出水利技术员叶伟建,作为点对点联系人。
去年以来,蔡潮清奔忙于城厢区水务局与坑洋村之间,协助推动坑洋村山塘修复项目。今年7月,修复工程完工。
“如果没有工作站,出了问题也不知道找谁,修山塘的事可能会一直拖下去。”叶伟建说,自从有了村水利技术员,水利设施遇损有了资金保障,还可以请工作站来解决。
然而,这样的好事,曾被耽搁过好一阵子。
2002年,福建原有的946个乡镇水利工作站,有832个被并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或生态保护工作站,基层水利工作从专人专管变为一兼数职。
“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机构精简削弱了基层水利技术人员,基层水利设施无人管护。”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黄明聪说,基层水利工程长期担负农村饮水、农业灌溉、防汛抗旱等重任,这种现象使基层水利工作遭遇超乎想象的困难。
2012年,福建省出台《关于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到2013年6月底前,建立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
目前,福建省乡镇水利工作站全面恢复,共成立站点896个。
运作有保障 服务更主动
乡镇水利工作站恢复后,基层水利服务人员职能更明确,也有了更多精力投入水利项目建设。
“过去,在农业服务中心,一个人身兼数职、分身乏术,只好上级安排多少任务完成多少,如今职能明确了,可作为的空间也大了。”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水利工作站站长彭童粦说,针对“一村一品”的要求,他们主动规划了发展休闲农业所需的水利项目,为后黄村新增了抽水泵站、硬化了灌溉渠道、建造了人工湖泊,解决了饮水、灌溉、景观美化等问题。
“镇水利工作站规划的水利项目,让村级发展更有底气。”村主任许丽红说。
如今,遍布福建全省的乡镇水利工作站,已有1576名基层水利服务人员上岗到位。他们发挥水利技术专能,扎根乡土,服务“三农”。为给水利工作站运行提供更多保障,福建省要求工作站人员经费和公益性业务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从水费、水规费中安排资金用于办公场所建设。
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设置也更加科学。“重建后,乡镇水利工作站可以乡、镇、街道、小流域为单位设置,也可根据管理需要跨乡、镇、街道设置,避免机构臃肿。”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说,经过整合,福建全省乡镇水利工作站比过去减少了50个。
全力破解人才匮乏之局
尽管如此,如何为乡镇水利工作站引进和留住人才,仍是一大难题。
“水利工作专业性、技术性强,但近年来水利人才断层现象普遍,乡镇水利工作站存在岗位艰苦、待遇有限等客观局限,因此,充实、稳定一线水利人才队伍存在一定困难。”福清市水利局副局长倪华光说,目前,该市24个乡镇水利工作站编制全部恢复,并明确了机构性质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可是由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基层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人才匮乏之局,该如何破解?有关人士建议,一方面各地应落实工作经费,改善乡镇水利工作站在办公场所、技术装备和交通工具等方面的条件,吸引人才入驻;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招募专业对口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优化基层水利人员结构。
对此,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建省将制定相应的乡镇水利工作站建设标准,实施人才培训计划,采取短训、委培、脱产学习等方式,提升基层水利人员专业水平,并通过构建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定期考评、合理流动的人事管理制度,增强专业人才扎根乡镇积极性,充实、稳定基层水利服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