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渔港迎来大发展的春天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67

基础薄弱、投资数额大、建设时间长、管理力量不足,这是长期摆在渔港建设面前的“老大难”。随着福建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渔港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福建省将破解难题,全力打造现代化渔业港口。

《意见》要求,完善渔港功能,新建、改扩建各类渔港及避风锚地,逐步形成以中心、一级渔港为主体,二、三级渔港和避风锚地为支撑,融渔船安全避风、渔货集散、渔业生产、加工贸易、运输补给、滨海旅游和休闲渔业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渔业港口。力争到2015年,渔船就近避风率达75%以上;到2017年,基本实现所有渔船就近避风。

让所有渔船有家可归

“渔港建设是海洋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千千万万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福建省的渔船避风率从‘十一五’的45%提高到如今的65%,但是还不够,我们要加快建设步伐,让所有的渔船都有家可归,有港可停。”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吴南翔充满信心。

据统计,福建全省已立项的渔港项目共237个,包括10个中心渔港、11个一级渔港、43个二级渔港、173个三级渔港。目前,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中有7个项目已建成,4个基本建成,80%的二、三级渔港也已建成,基本解决了福建全省65%渔船的就近避风锚泊问题。

尽管如此,还有35%的渔船没有合适的地方避风,平均每次台风过后福建省会有50多艘的小渔船受损。除了数量不足外,福建渔港还存在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落后等情况。据介绍,有许多渔港港池及掩护水域偏小,码头设施陈旧老化,安全保障水平较低。伏季休渔和台风季节,大量渔船蜂拥至中心、一级渔港,往往造成港内渔船数量过多、密度过大,带来碰撞、火灾等安全隐患。

“每次遇到台风,都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避风,每趟都要花掉几万块。”在霞浦县长春镇,一位渔民告诉笔者,为了安全,不得不忍痛花这笔钱,就盼望能有个好的渔港可以就近停靠、避风。

多元投资打破资金瓶颈

“资金不足是渔港建设缓慢的主要问题之一,如能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再引入民间资金,这问题将迎刃而解。”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陈泽銮介绍,渔港建设作为目前渔业行业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特点,长期以政府投资为主,但这一现状已难适应当前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意见》的一大创新是鼓励多元投资,明确了渔港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让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等形式参与渔港项目建设与经营管理。渔港投资企业享有渔港公益性设施的使用权和所投资建设的非公益性部分的所有权、经营权;非公益性部分可以通过自主经营或招商、租赁等形式授权其他经济实体经营。同时,渔港投资企业享有多项优惠政策:渔港项目用地优先安排年度土地计划指标;用海的公益性部分免征海域使用金;从开始获利年度起,按企业所得税的地方收入部分给予一定比例奖励。

随着民间资本的进入,福建省渔港建设的融资将打破单一的政府主导的模式,逐步向以扩大引纳民营资金为重要投资主体转变的市场融资新格局。探索建立“权益明晰、管理规范、市场运作、以港养港”的新机制。渔港建成后,从每年经营收益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渔港维护,促进渔港可持续发展。

此外,省级将从2014年至2018年安排渔港投资专项资金,支持渔港建设。其中,对中心渔港、一级渔港按照中央下达投资计划的1:1进行配套;二级渔港及避风锚地省级财政投资标准,按照财政评审工程预算的50%执行,欠发达及海岛性渔港按照财政评审工程预算的60%执行;三级渔港每个项目安排80万元,欠发达地区或海岛性渔港每个项目给予120万元资金。

打造现代化渔港

作为渔业大县,东山拥有大澳国家级中心渔港、宫前和澳角两个一级渔港,以及多个二级、三级渔港。渔民依港而居,城镇依港而兴,这里的海洋渔业产业越做越大,成为当地最重要的产业。

东山县有大中型渔船1180艘,其中钢质渔船922艘。渔港已不仅仅是渔船停泊、渔货销售、渔用物资供给的地方,更带动了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2012年,全县水产品出口位居全国县级单位第一位。

“渔港的现代化程度,关系着渔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更关系着渔区经济的发展。”陈泽銮认为,要从三个方面来推动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一是提高港区设施现代化水平。科学规划布局港区空间,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的码头泊位,安装渔船进出港识别系统,建设安全快速渔货装卸、加冰、加水、加油系统,布置LED显示牌,开辟便捷的疏港公路,尽快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二是建立功能齐全的配套园区。在码头设施附近大力规划建设加工物流园区,发挥港口物流功能,提供一体化服务。三是不断创新管理机制。由先前单一的港务管理功能向产业链管理功能转变,继续扩大港口辐射区域,加强人员的培训,提升管理水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