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向莆机遇——解析闽赣新引擎(上)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73

省铁办供图

向莆铁路将于26日正式运营。这是福建省第一条连接中部内陆腹地的客货共线快速铁路,也是江西等中部省份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向莆铁路起于南昌向塘,穿越层峦叠嶂的武夷山脉、戴云山脉,一路向海,建设里程632公里,其中江西境内241公里、福建境内391公里,途经南昌、抚州、三明、福州、莆田五市,结束了南城、南丰、建宁、泰宁、将乐、尤溪、永泰等两省7个县不通铁路的历史。

在争取建设向莆铁路之时,福建人曾发誓“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建”;向莆铁路建成之际,江西媒体惊呼这条铁路“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动车开了,幸福来了”,沿线政府和群众,都将向莆铁路视为命脉线、发展线、圆梦线、致富线、小康线。

  沿线产业迎来提升机遇

千里向莆一日还。向莆铁路客运线设计时速200公里,福州至南昌运行时间从11个小时缩短至3个半小时以内。厦门至南昌、福州至武汉、福州至郑州的运行时间,缩减一半乃至三分之二。货运线设计时速120公里,可载运双层集装箱。

时空距离缩短,运力极大增强,必将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快捷涌动,加快经济发展要素的扩散与集聚,为沿线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契机。

临港产业的发展,港口与腹地,缺一不可,不可分割。

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优良港湾的莆田,多年来临港产业引而难发,原因就是缺少疏港铁路,货物流不动,腹地打不开。向莆铁路与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的建设,让深水大港连上广阔的中部内陆腹地,莆田“以港兴市,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找到发力点,大力引进央企、民企、外企大项目,打造“金、木、水、火、土”临港产业基地,力争形成海峡西岸重要的矿石中转和钢铁基地、东部沿海最大的木材加工贸易基地、亚太地区有影响的油品储运基地和海峡西岸清洁能源基地。谈及向莆铁路,莆田市市长翁玉耀感触良多:“一条向莆铁路,激活莆田临港产业,不久的将来,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将焕发新的生机。”

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决于景观资源,也取决于交通。

向莆铁路途经武夷山、大金湖、玉华洞、青云山等著名景区,穿越福建两大世界遗产、9个国家级风景旅游区、2个国家5A级景区、16个4A级旅游区,被誉为“中国最美高铁”。

泰宁大金湖是三明旅游业的龙头,拥有20余块顶级旅游品牌,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创造了全县40%的GDP,2012年接待游客量达230万人次。泰宁县委书记张元明说,动车开通,打开交通瓶颈,预计将为当地旅游业带来30%以上的增长。泰宁旅游早已开始二次创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参与性、体验性的大项目、好项目。

“向莆铁路运营,加上国庆黄金周,福建旅游业将迎来井喷。市场倒逼,正是旅游业由量变到质变、进行转型升级的良机,福建旅游很快会有质的飞跃。”省旅游局局长朱华认为,“福建旅游业要把握机遇,练好内功,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打造福建旅游升级版。”

钢铁动脉,对物流、旅游、商贸等产业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时空距离的改变,扩大了资源要素利用的半径。当内生动力强劲的产业遇上更有利的外部环境,发展空间无限。

作为江西省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南昌,汽车、新材料、食品和生物医药,是其着力打造的三个千亿元产业,去年主营业务收入1918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食品和生物医药产业,拥有国家级基地的名头。南昌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南昌社会科学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柳华,提出了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话题——向莆铁路的开通,南昌靠海近了,可与沿海城市共享蓝色海洋资源,提升生物产业的发展空间。

  区域协作迎来共赢机遇

打开我国区域经济版图,用笔勾画出向莆铁路线路,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条钢铁动脉把海峡西岸城市群与中部城市群紧密连接。这意味着,海峡西岸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闽赣粤原中央苏区三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将因向莆铁路对沿线地区的辐射带动而产生交集,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分量倍增。

两岸协作、区域协作、山海协作,“协作”二字,是记者此次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省发展改革委交通处处长江智光分析说,向莆铁路连上京九线,相当于在我国内陆新增一条京台铁路大通道,将促进台湾经东南沿海与内陆省份的互动协作;向莆铁路让福建货运进入快速铁路时代,福建的港口,也是中部内陆省份的港口,大通道实现港口资源共享,必然促进福建与中西部省份的合作;向莆铁路两端,是两省经济最活跃地区,中部所经县市大多是苏区县、老区县、扶贫工作重点县,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加快山海协作,推动沿海产业转移。

闽赣山相依,水相连,情相亲。在江西投资的闽商有40多万人,总投资近5000亿元,上规模企业上万家,江西到福建投资的企业有3800多家。

向莆铁路的建成,本身就是闽赣两省密切协作、共同推进的成果。向莆铁路沿线五市人口共约2300万人,相当于台湾人口总量,面积6.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福建的一半,2012年实现GDP约1万亿元。向莆铁路,把两省五市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文献名邦”莆田牵手“才子之乡”抚州,南丰蜜橘联姻尤溪金柑,从政府层面到企业层面,密切往来,互寻商机。

港口,是闽赣两省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最大切入点。

早在2008年向莆铁路动工时,江西就提出在海西打造最便捷出海通道的构想。2010年,《关于加强闽赣两省海西港口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签署,明确共同打造江西省海西进出口基地;2011年,两省签署4个协议深化海西港口合作,建设飞地港、无水港项目;今年9月10日,两省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闽赣两省港口经济合作和海铁联运的框架协议》,提出加快构建海铁联运物流体系、共同推进两省合作重大项目建设、健全合作长效机制等。

现在,江西省海西进出口基地已具雏形。江西铁投控股位于莆田秀屿港的福建中原港务公司,江西以在东南沿海建设飞地港方式,拥有了液态化工品码头、集装箱码头和散杂货码头。福建与江西合作在江西高安建设的陆地港已投入运营,在南昌、吉安、赣州、新余、鹰潭等地的陆地港正在布局建设中。

在向莆铁路利好的驱动下,旅游业成为包括台湾在内的周边省份商谈合作最富成效的产业。东南沿海与中部省份旅游业界建立旅游联盟,联手深度合作,共推线路,共打品牌,共组客源,共拓市场。

向莆铁路开通后,闽赣旅游可实现同城化,往日的跨省游变为周边游,鄂、湘、闽、赣进入3小时旅游圈,福建旅游市场半径从南昌扩展到武汉、长沙乃至郑州、西安等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各省均增加数千万名潜在客源。两岸旅游界人士预测,会有更多的两岸游客经“小三通”赴内地或台湾旅游,福建作为海峡旅游集散中心的优势更加凸显,环海峡旅游圈的构建速度会明显加快。

山海协作,是福建省持续推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向莆铁路经过的建宁、将乐、泰宁、沙县、尤溪五县,都将建立经济开发区、陆地港,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钢铁大通道,不仅改变人的流向、物的流向,更改变区位、改变观念。当沿线城市由联动发展进入融合发展,经济格局日臻完善,要素分配更趋合理,产业形态迈向高端,必将形成一个带动海峡西岸崛起乃至中部内陆繁荣的向莆经济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