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再生稻“再生”夏闲田不闲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31
核心提示:福建省从品种筛选突破,革新传统再生稻种植模式,开发机收再生稻品种并开展示范推广,受到越来越多种粮大户的欢迎,今年福建全省共推广机收再生稻2万多亩。福建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指出,要统筹种植结构调整与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不减。多熟制地区发展机收再生稻,利用季节性闲置时间多收一季粮,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夏闲田进退

8月中旬,福清市江镜镇3000多亩稻田长势喜人,下月底就可以收割了。

“这一季是早稻留桩后长出的再生稻,只要施催芽肥和苗肥,灌上‘跑马水’,不需重新耕地、育秧、插秧。”福清市嘉叶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忠辉说,前几年这个时候来,这里是杂草丛生,早稻收割后的耕地要闲置到10月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夏闲田。

为什么会出现夏闲田?

“田租一直涨,种粮效益不高,让田闲着也是不得已。”施忠辉说,以前是种完早稻再种晚稻,冬季再种蔬菜,也就是“稻-稻-菜”模式;近年来,种粮效益低于种菜,“稻-菜-菜”多了起来,水稻“双改单”成为主流,“如果种两季蔬菜,10月就要开始了,再种一季晚稻肯定来不及,只能让田闲着”。

夏闲田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产物。专家说,福建省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沿海地区光热资源丰富,闽南一带一年种满三季水稻没问题。以福清为例,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则从2010年的22万亩下降到今年的17.9万亩。

机收再生稻的出现,让农民渐渐恢复了种粮的积极性。

2010年,福清市首次在江镜洋试验50亩早稻品种留作再生稻,试种再生季亩产平均为136公斤。

试种成果给了专家和施忠辉信心。第二年,试种面积扩大到300亩,头季稻亩产平均410公斤,再生季平均153.5公斤。

2012年,示范面积扩大到2300余亩,建立了3个再生稻栽培示范片,两季亩产平均606公斤。

示范成果引起了许多种粮大户和农业企业的关注,纷纷学习。今年,福清再生稻栽培面积达到6500余亩。

随着“早稻-再生稻-菜-菜”模式的兴起,夏闲田不再闲了。

长乐市古槐镇屿南村种粮大户陈中连今年种了350亩机收再生稻。他算了一笔账,头季稻产量每亩450公斤左右,管理好的话再生稻可达250公斤。扣去成本,亩均增收500元不成问题。他打算明年扩大机收再生稻规模。

福建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指出,要统筹种植结构调整与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不减。农业部门有关人士认为,多熟制地区发展机收再生稻,利用季节性闲置时间多收一季粮,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生稻复兴

传统上,再生稻主要种植在南平、三明等粮食主产区,因单产最高曾被誉为南方再生稻的一面旗帜。但这些年,传统再生稻疲态尽显。

“主要是种粮缺劳力,成本高、效益低。”浦城县农业局副局长张述斌说。

传统再生稻衰落,还因为它需要人工收割,如采用机收,经收割机履带碾压后埋藏在泥土里,再生芽会丧失再生能力,产量低,不少农户干脆放弃管理。

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徐倩华说,以前人们通常认为,一般籼稻品种属高位芽优势,为保留优势芽,培植再生稻基本采取留高桩的方法。

因此,为了解决机收问题,此前的研究方向是通过改良收割机来适应这一特点,但收效甚微。

转机出现在2008年。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专家在永安市小陶镇观察到,农民选用“佳辐占”蓄留再生稻时,在已收割的稻桩离地面5-6厘米处再割一次,可使再生苗长势良好,出苗整齐。

这个发现表明,从品种筛选寻找突破口是可能的,再生稻可机收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2009年,省农业厅着手在永安进行机收试验。同时,在尤溪、云霄等地开展低留桩机收试验和适合机收的再生稻品种筛选,并请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开展低位芽品种萌发机理研究。2011年,从厦门大学引进2500公斤“佳辐占”原种在福清、诏安、闽侯等地进行示范推广。

今年,机收再生稻受到越来越多种粮大户的欢迎,福建全省各地共推广机收再生稻2万多亩。

机收再生稻一改传统再生稻的弊端,使再生稻种植从衰落走向复苏。农业专家认为,机收再生稻的出现,适应了时代的进步和农户的需求。

首先,解决了再生稻生产中劳动强度最大的手工收割问题,发展瓶颈打破了,受到农民青睐,应用前景广阔。

其次,把高产高效技术重点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中推广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省适合发展机收再生稻的耕地在100万亩以上,潜力很大。但困难也不少,如,目前可用机收的品种还不多,主要是“佳辐占”、“嘉早312”等常规稻品种,尚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专家建议,第一,要进一步加大机收再生稻品种筛选力度,组织力量进行协作攻关,努力实现品种类型、生育熟期、生产用途配套,以满足不同生态区域、不同耕作制度、不同生产用途的需要;

第二,抓好配套技术攻关。要按照再生稻生长发育特性,通过生育期调整、肥水调控、留桩高度调节等技术集成,建立一套适宜头季稻机收的再生稻优质高产技术体系,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第三,加强指导服务。依托大户和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新技术示范推广,提高关键技术入户率。(本报记者方炜杭实习生林佳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