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需要坚持的”
据统计,自1987年两岸恢复民间交往以来,两岸居民通婚数量逐年增加。迄今为止,已有34万多对两岸同胞喜结连理。仅2012年,在大陆登记的两岸居民就达到10500对。
本次论坛突出两岸配偶亲人的主体地位,200多名两岸嘉宾代表中,两岸配偶家人、恋人代表就有160多人,最为真切和直观体现了“两岸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从最早的“老兵婚姻”到现在的“因为爱情”,两岸婚姻数量增加的背后,质量也有很大的提升:年龄结构更趋合理;相识渠道趋于多样,从单纯的婚介到通过工作、求学、网络等多种方式结缘;“陆配”不再是贫困、底层、假结婚的代名词,而是双方相识相知,共同打拼,开创事业;夫妻幸福度大大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大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两岸配偶选择在大陆定居,婚恋类型也由大陆女嫁台湾男向双向型婚姻转变。
来自河南的任贵生在遇到太太前,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台湾女婿。当时在外企工作的他,偶然在朋友聚会中认识了从高雄来广东旅游的黄良玉,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并到台湾定居。因为身份限制,任贵生找工作并不容易。幸好在妻子的帮助下,他也成了专业投资人。“很有天赋,很适合。”黄良玉忍不住当面夸起了老公。
这桩女大男小、一度受到女方父母反对的婚姻,如今经营得愈发有声有色。黄良玉说,她也做好了随时到大陆发展的准备。
感恩、知足、善解、包容、赞美……来自两岸的夫妻、情侣们列出了一堆夫妻相处的关键词。而由于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两岸配偶的确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爱是需要坚持的。”台湾歌手熊天平的大陆媳妇,同为歌手的杨洋说出了在座所有两岸夫妻、恋人的心声。
期待“第四通”发挥大作用
本次论坛既延续了首届论坛关怀温暖的基调,又展示了两岸配偶亲人克服困难、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风采。珍爱家人、打拼事业、投身公益、沟通两岸……能分享的温馨和感动实在太多。
台湾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高雄分会长周池春的经历在大陆配偶中颇有代表性。她是福建宁德人,成为台湾媳妇已经20年了。在台湾,她花了整整12年时间,才获得台湾身份证。“当时真没想过‘陆配’的身份会如此特殊,不仅要面对新家庭新生活新环境,还要了解诸多的政策法规。”所幸,丈夫工作稳定,家庭在经济上没有压力。周池春时常陪着来自大陆的姐妹们上法院,积极争取推动当局修改不合理的法令,“至少要争取到和其他外籍配偶相等的权益”。
在台湾生活多年后,高雄市新移民社会发展协会理事长湛秀英带着台湾的好友来到大陆。而到了大陆,她依然感觉“好像没有离开台湾”,因为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亲切。
湛秀英深切感受到,两岸婚姻不仅让一对夫妻走到一起,让两岸两个原本遥远的家庭有了密切联系;在社会生活中,大陆配偶也是台湾民众认识大陆的重要途径。“都说我们是两岸‘三通’之外的‘第四通’,我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希望台湾方面能够尽早调整、修改针对大陆籍配偶的歧视性政策,维护大陆配偶的正当权益,让‘第四通’推动两岸交流交往更通畅。”本报记者 郑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