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闽江源头顺流而下,7天行程,5个县市,记者上高山,入林区,进企业,看景区,感受闽江上游水碧山青,探访两岸绿色发展。一路行来一路思:如何在全力保持水生态、水资源优势的同时,将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的绿色能量,最终带动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谨慎自觉的产业选择
走在邵武水北镇的滨河生态景观带,眼前是碧绿的富屯溪水。走上景观带台阶,一个还在建设中的工业园赫然出现在眼前。
紧挨着河流建工业园,不怕污染了母亲河?
“养马洲食品工业园将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水北镇镇长张晟说,2008年,水北镇决定在这片杂草丛生的沙洲上开发建设食品工业园区,帮助附近农户解决部分产品销售问题。由于水北镇在城市上游,绝不能发展有污染的工业,所以,在产业的选择上,必须谨慎。
凭借准确定位,如今这个总面积330多亩的闽北唯一食品专园区,进驻了18家经过严格环评的食品企业,总投资5.05亿元,其中9家已投产,去年产值达8亿元。
“公司3000万元的总投资,其中环保设备就投入120多万元,一个生产排污口都没有。”园内华龙饲料公司经理罗晓萍介绍,公司生产用水已实现循环利用,密闭式除尘解决了传统饲料企业常见的粉尘问题,降噪、防震设施也一应俱全。
福建国泰沙利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发升表示,进驻园区,看重的正是这里“够绿”。“食品企业对环境的要求本来就较高,园区企业之间还可以互相监督。”
无独有偶。闽江正源的建宁县,确定“闽江正源生态新莲乡、海西中部富裕新莲乡、闽赣边界活力新莲乡”的发展定位,把生态建设摆在第一位,坚决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说“不”,又陆续淘汰了污染企业和落后生产线,而烟叶、莲子等几大主打农产品大打绿色牌,延伸产业链,同样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倒逼之下的转型之路
延平区溪源峡谷峰崖对峙,林木葱葱,流水潺潺,游人如织。这里是南平市闻名遐迩的后花园。
溪源峡谷景区,是由其所在的上洋村开发的。溪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经理刘其辉原来就是上洋村的村干部。他说,以前村里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砍木头。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压缩砍伐指标,之前尝试村办企业,失败了。
想到背靠溪源峡谷,离城区又近,村里决定发展旅游业。靠着之前积累下来的村财,村里开始投资修路,建基础设施,并于1997年成立公司,专门负责景区的运营管理。
游客来了,景区里的农家乐做起来了,但新的问题也出现了。几十家饭庄的生活污水统统往河道里直接排放,河面上不时漂过一片片油污,往日清澈不再。
马上治污!
2008年,公司投入30多万元,在农家乐集中的下村建起一块近2亩的人工湿地,通过管网把全村污水收集起来,并均匀输送到植物根系里,污水里的养分被植物吸收掉了,再经过沙石过滤,在出水口看到的,就是清水了。
现在,上洋村每年的村集体收入只有15万元,但景区每年的纯利润有两三百万元,反哺了村里。除掉维护费用,村民福利、社保的很大一部分,都从这里支出。
“若早几年停止砍树,一定比现在还好。”刘其辉觉得,转型之路走对了。
同样是延平区。穿上雪白的工作服,戴上帽子,穿上雨鞋,在消毒通道、风淋室停留,经过层层清洁消毒,记者才得以进入夏道镇的一春种猪育场。
没有扑鼻的臭味,没有肆意流淌的污水,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的80后硕士场长曾新斌介绍说,场里治污设备一条龙,半漏缝猪舍,实现了排污的干湿分离,减少了冲洗污水。猪粪水经过沼气发酵、曝氧处理、沉淀处理等多个步骤,最终流入氧化塘。
尽管治污设备投入不小,但曾新斌觉得——值。“一是政府要求越来越严格,企业要长远发展,必须实现解决好污染问题。二来猪场环境好了,对猪的生长有利,连我们的工作也舒心了。”他说。
生态保护不能只是被动接受
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人往沿海走,钱往山区拨。沿海主要发展产业,山区主要保护生态。这已成为共识。“但这不是说,山区就不发展了。”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员吴元兴说,“上游地区对水源、生态的保护,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无奈地被动接受。”
吴元兴认为,福建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绝不能再走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发展之路,而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要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必须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导向,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这点对河流的上下游都是一样的”。
“但地区之间产业基础不同。”他进一步提出,对产业基础薄弱的山区,比如闽江上游来说,应引进少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或者发展生态农业、规模化种养,使农民在家门口转型为产业工人。
“保护生态,是上游的责任,也是福建全省的责任。”吴元兴表示“只有对自身有利,上游才能更有动力,而这个‘利’很全面,需要全面的制度创新。”
他建议,要研究建立符合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点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不同主体功能区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训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要探索制定促进主体功能区划落实的相关配套政策,包括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常态化和激励性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现行生态补偿标准,设立限制发展区发展与保护专项资金和“飞地经济”激励资金。(吴毓健 郑璜 方炜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