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掌握气象信息,不但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更与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息息相关。
当遭遇各类气象灾害与极端天气时,该如何应对?
“这段时间怎么了,我穿得多,太热;穿得少吧,又冷啊!”
“前几天,很多地方不是打雷就是下冰雹,如果遇到这种天气我们应该怎么办?”
……
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为“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同时,也是世界天气监测网成立50年。
当天,省气象局举办向公众免费开放的科普活动,请来专家解答群众有关气候的疑问。
针对这段时间气温变化如过山车的现象,气象专家解释道,处冷高压控制时,夜间天空没有云,夜间气温就低;白天太阳出来了,气温又爬得比较高。所以,导致温差很大。另外,强冷空气影响前,福建全省处于暖区,气温较高,一旦强冷空气较快来袭,温度就会急剧下降。当然,强冷空气走得快的话,气温又逐渐回升。
“三四月份是冰雹和雷暴的高发期。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福建省出现的灾害天气并不算多。”省气象台副台长张长安说。
“针对灾害性天气和极端天气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张长安说,以现有的技术装备,可提前2-6小时预测是否有雷暴天气,冰雹的预报只能提前几十分钟,龙卷风的预报更是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那么该如何应对灾害性天气和极端天气?张长安说,通过全球综合观测,可获得有关天气、气候和水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掌握这些信息,可以做到对灾害进行早期预警,提前防范,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所造成的影响。
省气象局开发了“知天气”气象手机客户端服务系统。这是福建省首个福建全省统一的客户端系统和服务平台,可为用户提供及时、专业、丰富的气象信息服务。目前,用户已超100万。
为提高短时强降水、冰雹、雷电等监测预警水平,福建省正在加快建设三明、泉州、宁德、漳州等地的气象雷达站,进一步减少盲区,提高短时预报能力。
目前,福建省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新建了一批海岛自动站、浮标站、温盐站、交通气象站,深化海洋观测系统共建、共管、共享合作模式。
气象专家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落实应急服务体系。气象、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等部门应提高自身服务质量,针对各自行业特点制定出防灾措施、应急预案,增强全社会对灾害的承受能力。
“天气预报信息的作用取决于预报是否准确,传播是否及时,能否被合理利用等方面。”张长安说,天气预报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修正的过程,影响天气的除了千变万化的自然条件,还包括很多人为因素。因此,大家要逐渐养成时刻关注预报信息的习惯。 (方炜杭 汤珺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