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资源是福建省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省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福建省南方科技经济研究院院长王开明说,这些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生态环境方面付出不小的代价,让大家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福建省和全国一样,在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日益迫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他认为,建设美丽福建,要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新理念;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不同地区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来确定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通过加强闽台合作,发展绿色、高优的生态农业;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排污权交易等一系列制度建设,让生态建设走上制度化、法制化。
“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是全国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这与福建省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省林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谭芳林教授告诉记者,建设美丽福建,在突出抓好造林绿化的同时,提高森林质量是固本强基之道,要科学经营改善森林结构以提高森林生产力并增加森林碳汇,发展乡土树种和阔叶树种以改善树种结构,治理外来入侵物种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严控森林火灾和危险性病虫害的发生,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福建省森林覆盖率已连续35年位居全国第一,但仍可更绿更美。”省绿化办主任庄晨辉说,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四绿”工程,加大山下绿化,其中的村镇绿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更是休戚相关。他认为,在建设上,村镇绿化规划应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人文景观相协调,充分体现森林人家、田园风光、水乡风韵等三大不同的特色;引导农民利用好“四旁四地”,即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与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坡耕地、抛荒地,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抓好乡村公园绿地和古树名木公园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绿色村庄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乡村建设,打造宜居乡村。造林“三分造七分管”,乡村绿化在资金、管护方面较为薄弱。他建议,可以探索绿地租赁等方式以筹措资金,通过自身造血,保证有管护员或者护林员进行管护的长效机制,确保绿色成果的可持续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方炜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