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祖国大地,作为离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福州也积极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及台商赴大陆投资创造有利条件。
1984年,台商黄益建从北京一路考察到福州,经过慎重评估,他做了一个决定:在福州投资。黄益建投资120万美元,在福州建了一个服装厂,并在福州中心地段八一七路买了一块地,建成了闽台行商场。
“这在当时两岸紧张的局势下,可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但投钱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是认定大陆了。”黄益建说,当时,台湾岛内的制造业成本逐渐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迫切需要外移,但由于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往来还严格限制,很多台商只能选择转移到东南亚,而有一些台商则以外商名义通过第三地到大陆投资。大陆的气候、语言和环境等都是投资优势,而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语言相通血缘相亲,对于黄益建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1986年,几番周折之后,黄益建终于申领到了闽台行的营业执照,批准证书上的“外经贸资审字〔1986〕001号”也意味着闽台行成为了大陆第一家台商独资企业。
不过,对于这个第一,黄益建反倒有点忐忑,当时两岸关系尚未“解冻”,在大陆投资后,他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回台湾。并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意味着没有经验可循,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难免多交学费。服装厂办起来了,黄益建才发现,从马尾港到日本的船班一个月只有两个,有时候为了赶工发货,不得不把货物运到深圳,再从深圳发往日本,运费等成本都要重新计算。
闽台行正式开业后,生意红火得让黄益建喜出望外。由于面料、款式都从台湾引进,样样新颖,闽台行很快成为福州时尚消费的引领者。
巨大的落地橱窗、开放式柜台、中午不休息照常营业等等,这些在当时福州人看来新鲜的经营模式,也改变着福州的百货业态。福州人逢年过节出差开会,都喜欢到闽台行“奢侈”一把。这家有着浓浓台味的百货公司一下成为福州的商业地标。
黄益建不仅在福州有了高知名度,在台商圈内也很快为人所知。闽台行一时成了台商到福州投资考察的“咨询处”。一打听这个商场是台湾人开的,认识不认识的台湾人,都来向他咨询,黄益建也在无意间促成了许多台商在福州的投资。
如今,随着百货业竞争的白热化,闽台行走入了历史,而两岸关系却日益密切。这张珍藏了近30年的证书又被黄益建从箱子里翻出来,并捐赠给国家博物馆收藏。黄益建希望,让两岸同胞都能看到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物,因为它见证了两岸经贸关系从“破冰”到交融的整个进程。(记者 陈梦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