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省博公布首批考古“十大课题”项目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03
记者从福建博物院获悉,该院去年组织全院学术力量,开展了“五年规划、十大课题、百万投入”工程。经全院专业技术人员踊跃申报、专家评选,日前确定了“十大课题”项目并签约。

入选首批“十大课题”项目的有:《福建宋元陶瓷生产与外销》、《影像记忆:近代福建社会变迁(1840—1949)》、《闽台史前文化研究的新视野——闽东史前遗址的调查与研究》、《福建博物院馆藏印章研究》、《将乐陶器与福建擂茶考古研究》、《博物馆生态式艺术教育研究》、《民俗工艺类常设陈列改陈研究》、《福建莆仙书画艺术的地域特征研究》、《郑成功与隐元等的关系研究》以及《海洋文化视角下的福建沿海岛屿调查》。

据悉,省博2012年度考古工作取得新进展。2012年4月,该院主持发掘的漳平奇和洞遗址成功入选国家考古工作最高奖——“2011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配合省内大型基本建设开展“屈斗宫德化窑址”、“西气东输三线福州—宁德支干线工程”等13项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完成赣州至龙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田野考古发掘项目5个。

同时,该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展4项水下考古调查;完成清流青州巫公庄屋、连江长门炮台等14处文物保护规划与维修设计;完成永安市贡川镇、三明岩前镇忠山村等15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调查;开展《昙石山遗址发掘报告》、《大练岛元代沉船》等6本发掘报告和资料的整理编写;与海南、山东、辽宁等沿海省份加强水下考古合作关系,赴肯尼亚、西沙群岛等国内外地区进行水下考古,获国务院批准与美国继续开展“福建沿海史前海洋文化考古学研究”课题研究。

今年,福建省将加强对交通、水利设施等重点建设工程的考古,积极开展抢救性考古工作。(李珂)

相关链接>>>

漳平奇和洞遗址

★系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考古重大突破

 

奇和洞第三期遗物  

记者日前从福建博物院获悉,漳平奇和洞遗址考古工作已结束。奇和洞遗址是福建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一项重要发现,也是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

漳平奇和洞遗址位于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东北,2008年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龙岩地区洞穴专题调查时,在支洞内发现一批哺乳动物化石。2009年至2012年,福建博物院、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及漳平博物馆组成发掘队,对该遗址先后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

遗址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迹与遗物。遗迹包括旧石器时代晚期人工石铺活动面、灰坑等,新石器时代早期房址、灶、火塘、柱洞、灰坑等。遗物包括人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器、骨器、动物化石、煤矸石、动物骨骼、螺壳等。

福建博物院考古所研究员范雪村表示,奇和洞遗址的年代为距今17000年至距今7000年,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序列完整的洞穴遗址,这在东南沿海属首次发现,为构建福建早期史前文化框架树立了标杆。奇和洞也是福建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对分析人类演化、人群交流、南北人员关系等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李珂)

明溪南山遗址

明溪南山遗址新石器时代陶片  

被列入“国家考古创新工程”的三明明溪南山遗址的发掘去年取得新进展。

据福建博物院考古所研究员范雪村介绍,明溪南山遗址的考古发掘计划5年完成,去年是第一年。经过发掘,现已基本摸清该遗址的文化内涵,主要是发现了两期(即新石器时代、夏商周两大阶段)的遗迹和遗物。他说,明溪南山遗址发现了炭化稻谷,对研究水稻的起源、传播路线有着重大的科研价值;出土的彩陶和磨光黑陶,以前较少发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周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器物,具有区域特色。

明溪县南山遗址发现于1986年,由洞穴遗存和山顶旷野遗存两大部分组成,先后进行了3次小规模试掘。去年4月,福建博物院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签署协议,联合开展以福建史前考古遗址为核心的综合性研究工作,明溪南山遗址是联合考古发掘的首站。(李珂)

福建擂茶始于五代

记者从福建博物院获悉,考古研究表明,福建擂茶始于五代,发展于宋代,流行于明清,前后延续了1000多年。

我国南方地区包括福建在内的9个省份,都保留或曾经存在擂茶习俗。福建擂茶的分布区域在三明市的宁化、将乐、泰宁、建宁、明溪和龙岩市的长汀、武平、连城等县,南平市的光泽县、顺昌县、邵武市和武夷山市也存在喝擂茶的习俗。比较著名的是将乐擂茶和宁化擂茶。另外,三明市梅列区和南平市浦城县曾发掘出了擂钵。(李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