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推动文化大发展,当有大视野大手笔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49
“建设文化强省,必须有大视野、大胸怀、大气魄、大思路、大手笔。”

“加快文化建设,要强化创新创造,要做大做强、整合融合、彰显特色、实干实效。”

……

福建如何持续发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

  做大还要做强,避免一哄而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抓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扶持骨干企业。代表委员们认为,福建文化产业要做大,还要做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要避免过多过滥、功能定位不明和过度商业化、地产化的倾向,文化项目要避免一哄而上。

福建省人大代表黄福华说,要严把准入关,根据企业现有规模、品牌、发展后劲等综合考核入园条件,让真正的文化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园区,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盈盛号金银饰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贤学说,要组织企业资产评估,出台政策,帮助银行降低非遗产业企业融资风险,引导银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福建省政协委员、省画院创作学术部主任杨东平说,要通过市场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鼓励建立文化经纪公司,推广福建的艺术家,激活福建艺术市场。

建设文化强省,必须有大手笔。代表委员们认为,要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福建省人大代表、省音协副主席李式耀说,文化惠民工程不仅要把先进的文化硬件送下去,还要把文化人一同送下去,从向农村“送文化”发展到为农村“种文化”。

“要使更多类型的文体场馆服务公共文体活动。”福建省政协委员、民进福建福建省委专职副主委林思宁提出,加快制定福建省高校和相关事业单位文体设施开放的条例,以购买服务、合作服务等形式,促成有条件的场馆在闲暇时段向社会开放。

  整合资源彰显特色,布好一盘棋

代表委员们认为,福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对台优势,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发展。

福建省政协委员、省社科联副主席冯潮华说,福建文化多样性突出,但在全国缺乏影响力,要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处理好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打造在海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福建文化品牌。

福建省人大代表、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唐炳椿建议,建立福建全省性的乡土文化促进会、文化合作平台,并与文化机构结合,合理分工,抱团发展。

闽台两地文化正向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拓展。代表委员们建议,尽快制定两岸文化交流合作5年或10年规划,将福建打造为闽台“共同文化区”,作为对台文化交流战略重点,以推动两岸文化双向互动交流。

“文化强省建设要和生态强省、旅游强省、海洋强省建设形成互动。”福建省人大代表、武夷山市委书记梁伟新说,今年,武夷山市将整合资源,抓紧朱子文化园和下梅村、大安村等文化片区的建设。

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苏文菁认为,闽商精神、福建精神是一篇应该做的非常重要的文章。

福建省人大代表、仙游县鲤声剧团副团长傅丽云说,福建省不少古剧种具有文化传承功能、非盈利特质,很难形成独立的产业,但可以与旅游产业搭对,在剧场或景区演出传统折子戏或经典小节目,增强福建旅游的文化内涵。

  文化繁荣,莫忘人才为先

人才丰沛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代表委员们认为,发展大文化,必须抓住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等环节,努力造就一批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领军人物。

福建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党组书记张作兴说,福建并不是没有名家大师,而是对名家大师的扶持、推荐和包装力度不足。建议大力推进闽籍名家大师的“回归工程”,出台引进人才的相对宽松政策。

李式耀代表建议,对文化人才的投入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措施,制定各地各相关部门培养文化人才的硬指标,要下力气建立激励机制,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有利条件。

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安市珍华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仕元说,建议政府出台政策大力培养非遗技艺人才,在高职、中职兴办相关专业,并在政策上给予配套扶持,吸引更多生源。(李珂 郑璜)

相关阅读